我们去了位于德国某低收入街区的一所公立小学,在那里召集了49名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或者进行心理比对,或者沉湎于乐观幻想,其情景是他们完成了语文作业,并赢得了一袋糖果。我们给他们两周时间,让他们看15幅卡通图片,每幅图片都有对应的英语单词。两周时间过后,我们会对他们进行测试,让他们在每幅图片下面写出相应的英语单词。二年级学生能答对4个以上的、三年级学生能答对7个以上的,就可以赢得一袋糖果。
小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我们又给了他们每人一本小册子,让他们记录。我们先问了一下,他们对自己赢得糖果有多大信心,以及他们有多想赢得糖果。随后,有一半学生写出了如果赢得糖果,其“最好”和“第二好”的结果是什么。另一半学生(心理比对组)同样写出了赢得糖果后“最好”的结果,但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继续幻想“第二好”的结果,而是想象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妨碍他们赢得糖果。
两天之后,我们将15个英语单词中的10个告诉了小学生,又过了一周,我们把其余5个英语单词告诉了他们,并给他们提供了包括白纸在内的学习用品。在选择英语单词时,我们跟老师合作,选取的都是很简单的单词,只需稍下功夫就能掌握(如“train”“car”“happy”“sad”等)。两周之后,所有小学生都参加了检测,所有人都拿到了糖果。
由于本次研究中的检测对所有学生来说都很容易完成,并且,这是一个全新的检测,他们此前并没有对成功有所期盼,因此我们推测,心理比对将会全面提高被测试者的表现力。结果不出所料,心理比对组的检测成绩比乐观幻想组的要好。后来我们对美国一群低收入家庭的五年级学生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面临新的、可行的任务时,老师可以使用心理比对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表现力。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劝勉学生“保持积极心态”,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教育界人士能对这种观念进行调整,在让学生保持乐观幻想的同时也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那学生们一定会获益良多。我们所做的其他一些研究同样证实了,心理比对作为自我调控工具的实用性,此外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对既有愿望进行心理比对所唤起的活力同样会作用于其他愿望。比如说,在某一项研究中,我们让一组志愿者围绕“在智力测验中拿到高分”这一愿望进行了心理比对,其他志愿者或者只沉湎于乐观的幻想,或者是从事虚设的步骤。
结果显示,那些做过心理比对并期盼着能在测验中拿到好成绩的学生,其收缩压升高了,这就表明他们内在的活力提高了。与此同时,在我们给他们的书信写作测试中,他们也更下功夫。在另一项独立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志愿者在围绕“写一篇精彩的文章”这个愿望进行心理比对时,他们握住手柄的力量也变大了。作为一种工具,围绕可达成的愿望所展开心理比对,似乎能在总体上提高人的活力水平,而这会影响此人针对期望值不高的那些愿望上的行为。
也就是说,你在擅长的事情上做了心理比对,这么做甚至会增加你在不擅长的事情上的成功概率。比如,某人的愿望是跟妻子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他就围绕这个愿望进行了心理比对,而此举又增加了他做另一件事的可能性,那就是在当天下午写一封久已搁置的、很棘手的电子邮件。触发器:明确的计划会减少行为阻力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心理比对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禁不住猜想——是否有办法让它好上加好。20世纪90年代,正当对心理比对展开研究实验时,彼得·戈尔维策(PeterM.Gollwitzer)也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
他提出并研究的理念叫作“执行意图”,即围绕实现愿望这一目的确定明确的意图。我们可以把实现愿望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衡量各种可能性并确定目标;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而制订行动计划。心理学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实现愿望的意图越强,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说,吉姆是一个推销员,他想增进与地区经理的关系,但他的同事科林对此兴趣不大。
那么,吉姆实现这个愿望的可能性就比他的同事要大一些。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意图只能在轻微程度上影响其行为表现。吉姆也许很想增进与地区经理的关系,但种种因素——如开头太难或其他干扰,都可能会妨碍他采取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彼得和他的同事维罗妮卡·布兰德施泰特(VeronikaBrandstatter)发现,一旦下定决心去实现某个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而制订明确的计划将有助于采取行动,克服障碍。在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他们给志愿者布置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圣诞夜过后两天提交一份假期情况的报告。
他们要求其中一半学生详细说出,自己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写报告(亦即做出明确的计划),而另一半学生则没有这个要求。结果,在制订了明确的计划的志愿者中,有71%的人给研究人员寄回了报告,而在没有明确计划的志愿者里,只有32%的人寄回了报告;制订计划这一种简简单单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充当了自我调控工具,在帮助达成目标这件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彼得做了更多实验,并最终意识到:只要满足一个条件,那么,针对如何实现某个目标而制订计划——亦即他所说的执行意图,其效果将会大大增强;而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制订的计划必须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出现了情况X,那么我就做出Y反应”。比如,假设吉姆在地区经理到他办公室来的时候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连寒暄、问询都不会了。
这种情况下,吉姆的执行意图就可以是“如果我在与地区经理谈话时感到紧张,那么我就提醒自己——是公司里在这一地区最好的推销员,我的销售业绩从去年就开始一直在提高”或“如果我在跟地区经理交谈的时候感到紧张,那么我就先找个借口离开片刻,深呼吸,静下心来,再回去跟他继续交谈”。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彼得及其他研究人员开展了数十个实验,旨在检验执行意图对人的影响,实验中涉及的目标也多种多样,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低脂肪饮食,完成阅读作业,达成新年愿望,参加工作安全培训等。
在对近百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后,他们发现执行意图对人的实际行为有“中等到巨大”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志愿者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执行意图能让人切切实实开始做事,“无论是记不住、错失良机还是不情愿,执行意图都能克服”。它还能帮助人们远离分心的困扰,克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习惯行为,在达成现有目标之后不会松懈,保持劲头迎接新的目标。
执行意图对那些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尤其有用。在一次研究中,彼得和他的同事对20名正经历脱瘾状态的吸毒者进行了调查。他们让其中一组志愿者将执行意图用在一个可接受的目标上面,那就是在当天下午5点之前写出一份简短的个人简历(医务人员往往鼓励戒毒者写简历,以便他们在结束疗程之后找工作时使用)。另一组志愿者也表达了写简历的意愿,但并未制订“何时何地怎样写”的具体计划。
下午5点,10个使用过执行意图的人里,有8个完成了简历,而那10个没有明确计划的人一个写的都没有。像“如果遇到情况X,那就采取行动Y”这种简单的东西,怎么能弥补“想”和“做”之间的隔阂,帮助人们有更好的表现?执行意图与心理比对一样,好像都是作用在自发的潜意识的层面上。事实上,在制定执行意图时,我们的脑子里就把将要遇到的障碍和机会预演了一遍,从而在思想上做好应对准备。比如,提到的推销员吉姆,他就能在障碍露头的时候立刻察觉到它,并迅速应对。他毫不费力就感知到紧张感的上升,并按照计划采取应对措施。
结语左右他的行为表现的,正是“紧张”这个情况的线索,其过程非常短暂,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在紧张感出现的时候,他并不用费力思索如何应对,在执行意图的影响下,他不想采取行动都不行,因为这个行动的决定并不是有意识做出的,而是在潜意识中被触发的。这样一来,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做的有意识的努力,就被执行意图增强了。它跟心理比对一样,以有益的方式对我们的潜意识进行规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