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感觉在工作中忙了一整天,却一事无成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当然是真的一事无成,另一种却是实际有收获但却感觉不明显。
首先,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让我们在忙碌一天的工作后,能够真的一事无成?最普遍的一种原因,就是自己在忙事务性的工作。
什么叫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有客人来了,我们给客人端茶倒水,可能还要准备一下会议室,把电脑和投影打开。
隆重一点的,可能还要布置一下会场,比如买点水果、打个席位牌之类的。
这样的事务性工作,是可以轻轻松松一下子耗掉我们一个小时的。
再比如,领导让你通知各部门某某时间开一个某某主题的会议。然后你就要开始挨个部门打电话通知。正式一点的还要写个会议通知,然后挨个发给各个部门。
再比如,领导临时指派你报销一笔费用,你要开始写报销单、贴发票、去找各级审批人签字。有可能某个需要签字的领导在会客,你就需要等一会儿。有可能某个领导外出了,你就要再跑一趟。
这些都是典型的事务性工作。我们其实可以给个描述,那就是不需要通过专业技能去操作、不需要专业知识去思考、也不会直接生产重大价值的工作。
其实就我们个人利益而言,一切不能帮助我们进行通用技能或专业技能的复利积累的工作,都可以归类为“事务性工作”。
这些工作太常规,完成下来没有技术上的挑战性(可能有人为设置的无生产力的挑战),无法获取相关技能的提升和成就感。
因此,这些工作在情绪上容易让人产生疲惫和厌倦的感觉,忙一整天也无法获得情绪上的正反馈。因而让人觉得一事无成。
说到这里,部分反应灵敏的朋友一定想到了一种情形:假如在忙碌这些事务性工作之后,领导一个劲儿地夸奖你,甚至还给你买下午茶、请你吃饭,那么,获得这种正反馈之后,是不是情绪上就能感觉很有成就感、自己很被领导看重和需要?
这就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让年轻人迷失前进方向的职业发展危险场景!
在一个创造不了什么附加值的工作环境中,持续收获情绪上的正反馈,会让人像活在温室中的花朵,忘记了成长的必要性和艰苦性。
而事实上,这种情绪价值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下班回家,因为你今天上班给领导贴发票就收获了几句赞美和表扬而获得的好心情,是持续不了太久的。
因为这种情绪过后,你还是会回归内心的空虚。到最后还是可能感觉这一天过得一事无成。
还有一种更加重要和常见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无效社交”。
就是一群见识、眼界、知识、技能、思维等各方面都不超过你的人,老是来找你聊天、诉苦、八卦,乃至于下班之后约饭、逛街、喝酒、聊天。
相信这会是很多很多朋友很“辛苦”地忙完一整天,会觉得又累又一事无成的重要原因。
其实大家想一想,无效社交也是一种典型的事务性“工作”。你是不好意思拒绝这些人的邀请,或者他们来找你聊天、诉苦、八卦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拒绝。
然后就陪着他们把时间耗掉,自己没有得到见识、眼界、知识方面的提升,也没有操练起某项技能并获得完成一项挑战性工作的反馈。
以上的所有内容,都是真实的忙碌一整天,然后真实地收获一事无成的场景。
那么第二种情况,开头说是有所收获但却感觉不明显,这就是非常典型人在技能的复利积累的低收益期的感觉。
有的工作一段时间的朋友可能会有一种经历和感觉:一开始上班的时候,给部门里面写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一开始怎么写都写不好。
但是,写过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经历了多次被领导来来回回要求修改的过程之后,忽然某个时间点,发现自己写报告的水平明显的提升了,领导都挑不出太多毛病了。
还有一些涉及更加专业的技术性的工作,比如翻译,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可能有些材料看不懂,可能会议上老外说的听不懂,可能自家领导说的内容自己翻译不出来等等。
但是,自己其实也没下什么苦功去下班之后再上培训班、再勤学苦练,就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突然之前听不懂的、看不懂的、不会说的,都瞬间会了。
这都是技能的复利积累的所谓“低收益期”向“高收益期”转折的临界点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技能的复利积累的低收益期,我们感觉自己进步非常慢,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或者只是进步了一点点。
这样辛苦工作一整天,回去之后也会感觉一事无成。但是,这种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是你没有感觉到“收获情绪上的正反馈”。
所谓的收获情绪上的正反馈,就是你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进步时的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恰恰发生在技能的复利积累的低收益期转向高收益期的临界点上。
那么,讨论了真实的一事无成的事务性忙碌,以及并非一事无成的低收益期的技能积累的忙碌,我们怎样才能消除这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呢?
第一,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务性工作,我们一定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而提升我们完成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这样我们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时间空余,投入到能够对我们的通用技能或专业技能产生复利积累的工作之中。
我们之前的很多篇文章都提到,三大核心通用技能是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
沟通能力到最后就是销售能力,把一个观点或者想法“推销”给别人。
写作能力本质上就是沟通能力的书面化、系统化、正式化的表现形式。
学习能力本质上就是搜索、鉴别、筛选、吸收高质量信息的能力,最终进化到高效率地建立高质量信息渠道的能力。
专业技能就不用一一列举了,大多数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比如医生、会计、建筑师等等。
第二,在前面详细探讨的广义的“事务性工作”中,我们尤其要有意识地最大化减少无效社交。
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下班时间,尽量在非工作事务中,远离见识、眼界、知识、技能、思维等各方面都不超过你的人。这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在工作事务中,如果涉及到与同事的配合,这种情况我们当然不可能故意远离同事,而且这也没必要。最多人家能力不足,你要多担待或者帮衬一点儿。
我们强调的是在非工作事务中,能远离就尽量远离。比如在工作单位的休息时间里,这类人来找你八卦聊天,那就赶紧找个借口溜走。
如果是下班之后要约饭、约逛街、约酒局,那就尽量推掉。这种无效社交,不要你花钱的肯定浪费时间,要你花钱的还要让钱包受苦。何必呢!
相信部分朋友会问了,大家都是同事,你老不理人家将来工作上也不好配合啊!这样怎么处理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行走社会,社交活动在所难免。不是说一次都不去,对别人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去一次,该做到的礼数都不能怠慢。在这次之后,就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婉拒那些邀请了。
如果有些人实在大脑缺根弦,频繁地找你进行“无效社交”,那么这种人就应该进入“心理黑名单”,趁早敬而远之了。
这种人不但浪费自己人生,还去糟蹋别人时间,注定这辈子不会有太大成就。这种关系根本谈不上“有质量的人脉”,赶紧远离。
第三,对于处在技能的复利积累过程中的低收益期的朋友们,克服经常产生的“一事无成”的感觉的办法,就是分解目标,并设计奖励机制。
比如,对于把写部门报告的能力,磨炼到类似央视新闻稿那样的质量水准的目标,一定要分解再分解。因为这大概率是要花较长时间才能锻炼出来的技能水平。
那么,很多朋友就会问一个核心技术问题,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量化、甚至具象化,我怎么才能分解目标?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核心技术:把无法量化和具象化的“美好愿望”进行量化。
做法其实很简单,找到无形能力的有形载体,量化这个有形载体即可。
比如,要提升写作能力,那就把“写作能力”这个无形能力,通过“写多少字的文章”这样一个有形载体具象化。
写多少字、多少篇文章,是可以具象化和量化的。比如定个小目标,先写上十万字。这样的话,假如一篇文章一千字,十万字也就是一百篇而已。
每天下班回来写一篇文章,然后周末节假日尽可能不要断,这样三个半月就完成了。到那时候,写一篇工作上的周报或者月报,对比自己三个月之前写的东西,大概率会发现很有进步。
如果有人要问,假如没发现有进步,怎么办?很简单,那说明十万字对于你来说根本不够,再加十万字呗!就这么简单。
同理,对于专业技能而言,比如做翻译的朋友,笔译方面就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翻译一篇不低于多少字的文章,口译方面就规定自己必须对着播放器练习多少小时。
用笔译的“字数”和口译的“时长”来量化目标,做成了不就是一次正反馈吗!做成了不就觉得今天一天成就满满吗!
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那就用数量堆出质量吧。
(全文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