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他悟到了什么

白癜风医院郑州哪家好 https://m.39.net/disease/a_9123641.html
文/仲崇玉管他悟到什么!其实,我们不打算考古,也不较真,仅就散落在书里那些只言片语的记载,演绎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以及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想看看这些思维的碎片是不是对今天的销售,对当下的培训有些启发。标题中提出的问题,估计没什么人知道,哪怕是去问孔子本人。据说是公元前年,在弟子南宫敬叔的陪同下,孔子千里迢迢去拜访老子。有名人来访,老子自然高兴,没有拐弯,就直接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这里做一个备注:求道有四个关口:闻道,知道,见道,得道。老子开口就问人家是不是得道,也够厉害的。我们后来听说,这次拜会,是孔子从“闻道”向“知道”的转变,离得道还远着呢。孔子可能会想:如果我“得道”了还来请教你做什么?于是诚恳地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道啊。”老子听了,便附和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那么人们就会争着去君王那里献宝;如果道可以说清楚,人们就会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人们会传给子女。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人们还没有清晰地认识道,道就不会来到他们的心里。”这是在引发某种共鸣,同时也说出了“道”的无法感知,无法形容的特点,抓不住摸不着,的确不容易得道么。这段话看似客气,也处处透着教诲,却并不显得卖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本来就是到这里请教的,这个时候客气,反而是一种矫情。这段话其实暗藏了一个问题:应该怎么清晰地认识道呢?这就为后面的对话设定了基本的方向,也呼应了自己的刚开始的问候。孔子老实啊,毕竟是真心请教么,他开始吐槽:“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人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的成功之路,我还因此拜访了七十多个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意思是这帮家伙不通六艺,怎么能知道真正的为君之道!虽然事实俱在,老子能同意吗?同意,就没有辅导。辅导就不能假客气,也不能假同意,必须观点明确。老子说:“你讲的六艺,全都是陈年旧事,你修习它做什么?跟现在的君王讲这些有什么用?所谓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脚印,脚印和脚印能有什么不同吗?”这意思很明显,你老是讲案例,可是案例都是过去发生的,你不可能要求现在的人去照搬过去的故事,还是要从里面提炼真正可以复制的东西才行。意思就是,在你没有从六艺当中悟道得道之前,这些东西都是机械的,过时的,别人不采用并没有什么错。估计这几句话足够孔子慢慢琢磨好一阵子。这么一说,这过去的二十几年不是连方向都错了么?这得好好想想。于是,接下来的几天,老子安排了一些技术性的内容,比如乐理,乐律,祭神啦之类,和其他当地的名人聊聊天,交流一下。最后,孔子辞行啊,老子送他。怎么拜别呢?这得主人先说话啊,老子于是说:“我听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不贵,无财相送,送你几句话吧。”你现在想啊,他能说什么呢?赠人几句名言以共勉?没有。他实际上在回答孔子刚见面时候提及的问题,即他为什么得不到各国君主待见的问题。不过,他说得很直白,因为过于直白反而显得委婉。他说:“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谨记。”这是解惑吗?是,也是在解释。解释对方为什么没有得道,为什么没有人重用他。意思是你看似谦虚,实则骄傲。孔子回应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但是很快就证明仅仅记住是不够的。他们走到黄河边上的时候,孔子看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不觉感叹,说了那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话乍一听没毛病。可是在得道的人眼里,那就有维度上的差异了。老子最终要说的观点是:“有何悲乎?”意思是这有什么好感叹的?但是他在表达这个观点之前是有铺垫,他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天地人生,皆自然之物。人生有幼少壮老,天地有春夏秋冬。”既然天地人是一体的,谁为谁悲呢?你之所以感叹,是因为你与环境疏离了,于是心生焦虑。所有的不适,都是因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对立所致。顺便提一下:与环境对立也代表一个维度,在这个维度,人会经常遭遇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挫败。他不断地给予,却一次次不被接纳。别人总认为他自以为是,总以为他别有用心,所以敬而远之。让人苦闷不已。我们再回到那个对话的场景。孔子在仓促之间,被对方这么一怼,没理由不挣扎一下的,于是他辩解说:“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这一点显示了孔子可爱的一面,意思是我不是悲叹我自己,而是心怀天下,壮志难酬而已。见对方这么冥顽不化,老子只好耐心地为启发他:“你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又一次展示自己的高纬度:同样是看水,每个人看到的不同,孔子看到岁月的流逝,而老子见水之德,正所谓见仁见智。老子继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坚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听了,做了一个总结,回应非常得体,老子很高兴,继续讲解水,只不过这一次从水之德,讲到水之道:“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这是用对方熟悉的词语来说自己的观点,比如德,仁,信等等。讲完了水之德水之道,下面该直接建议了:“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供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仲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先闻,体未动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看!人家还是很够意思,直言不讳。信息量这么大,难怪孔子回来后三天不言语。一个真的会教,一个真的会学,这两个人的对话是不是精彩至极?这次对话,会不会引发我们对培训方向新的思考?培训的方向是什么?无论是什么,都不是用知识来阻碍感知力,也不是用知识来降低求知欲。如果说“我知道”,是传统培训追求的结果;能让人提出有效的问题,或许才是培训新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