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跨行业成功,用阅读提高你的核心竞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nb.ifeng.com/a/20191105/7860025_0.shtml

大学刚毕业时,我应聘到了北方一家大型电子集团下面的物业公司做小职员。

公司经理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乍一看就是满肚子的吃喝玩乐,跟专业完全扯不上关系。

后来一次外地竞标,在路上花费了两个多小时,经理一直坐在副驾驶看书,过后我翻看了一下,发现是跟我们目前业务毫不相关的某机电维修教程。

两个小时,啃完了这本书。我不懂,看这些有什么用呢?

后来在竞标的过程中,因为经理的博闻强记,赢得了甲方的信任,把许多看似很小、实则很肥的维修项目都给了我们这个小公司,那年的年终奖大家也分到了不少钱。

我偷偷地问经理,路上两个小时的看书,就能把这个发动机维修项目给拿下了吗?

他说,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平日里的积累加上这临门一脚,才促成了这些订单的成功。我虽然是做工程的,可是机电也会经常遇到,读一读相关的专业书,就能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不比那些专业出身的人差。

后来才听说经理被全集团上下称之为“九头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话意思是指湖北人的精明强干,用在他身上想必是有原因的。

想必许多朋友在大学刚毕业时,也遇到过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吧?

明明学的是技术,却发现只有销售岗位可以去做;明明学的理科,最后却从事了跟所学毫不搭界的管理。

就算是专业对口,同一行业下也有不同的岗位,甚至要面临跟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岗位。

怎么办呢?

如今在这个社会,行业变化越来越快,每天都有新兴产业出现,带来的是对新的岗位和知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日本有位青年山口周,大学主修哲学,读研究生时主修美术史学,毕业后却进入了外资的咨询公司工作,不但在商业领域出版多本著作,还在培训机构当讲师授课。可以说他从毕业时就走上了一条完全和美术史不相关的道路,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营学,却能够跨域获得成功,这不得不让人惊奇。

山口周说,他走了一段“距离商务人士很遥远”的路,却在咨询顾问这一行工作了十年以上,这都是因为他通过“读书”学到了知识。他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自学获得的。作者将他在这些年通过阅读打造个人知识IP,将知识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经历总结出来,名叫《阅读变现》,希望能给想要将书中知识运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人们一些启发。

01为了提高自己,必须阅读的两种书

山口周将为了提高自己而需要读的书分成了两类,一类为商务类书籍书的名著,也就是跟专业相关的书籍;另一类为阅读通识类书籍,也就是有关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类的书籍。

商务书是“常规演技”,而通识书则是“自由演技”,只有当这两类书聚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拥有某一个人特性的知识成果”。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很重要,因为这就是基础,没有专业基础,就谈不上业务上的发展和熟练。但是如果只知道这一点业务,也很难比其他人更厉害。因为你所知道的,别人也知道。

尤其是在等级越高的集团,越会觉得掌握这些专业书中的知识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想要超越别人,就需要更多一点其他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自由演技"。

这两种知识缺一不可,因为商务类书书籍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专业深度,而通识类书籍则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广度。

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招聘时,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并不局限于财经和金融、会计专业,反而更喜欢招多学科交叉、个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因为会计师的客户可能涵盖各行各业,对知识面的需求也很广泛。

多学科、跨专业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这些公司所看到。

02读自己喜欢的书,形成和对手之间的差异化

除了专业书籍外,作者建议我们还需要读一些通识类的书,类似于有人所说的闲书。

通识类的书籍分为以下7个类别:

1、哲学

2、历史

3、心理学(认知、社会、教育)

4、医学、生理学、脑科学

5、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

6、生物学

7、文化人类学

不设定目标,也没有目的,只按照“是否有趣”这个感觉来选书。只有阅读时感到真正有趣,自己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才能为我们所用。

比如我自己对中医感兴趣,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已》系列我都买来看过,也亲身实践过,父母孩子有点什么问题自己都能用中医知识解决。单位有看门的大爷牙龈肿痛,好几天不见好,我看了一下他的舌苔,就指出他最近吃鱼肉太多,内热过盛,可以吃点清热解毒的药配上点别的,结果很快就好了。

从那以后这个大爷对我很是关照呢。

03用“三遍”阅读术活用每一本书

为了将从一本书中获得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利用上,我们需要通过三个步骤,将一本书读三遍。

第一遍:画线

初次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部分用线画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从一段文字的开头一直到结尾,完整地画线。

第二遍:选择5个选项

在阅读第二遍时,可以选择抄划线部分中的一些内容,从中选择5到9个部分,进行摘抄。

为什么要选择最多9个部分呢?因为你如果选择过多,那么摘抄画线的部分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我们无法长久的坚持下去。如果只有5处,那么最多花10分钟就能摘抄完成。

第三遍:摘抄

摘抄这件事看起来挺容易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摘抄下来,时间长了不看或是用不上,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除了摘抄以外,我们还需要将摘抄内容对于专业和实际生活的“启发”也写出来。

整理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感到有趣的部分;

第二,能为工作和实际生活所带来的启发;

第三,具体行动的假设。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以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我们读得更深入了。

这时可以运用可检索笔记软件,建立阅读数据库,这样就可以不怕遗忘,而且可以随意调取我们看过的书的精华,将书的精彩之处为我所用。

作者所谓阅读的技术,与其说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如何活用一本读过的书更为准确。

日本著名作家小林秀雄在《关于读书》中写道:

在当今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

人们一个劲儿地恼该读什么,

但至多不过收获些时下流行的书名罢了。

那么不如深挖一本真正喜爱的书,

苦下功夫去阅读它,

这岂不是更聪明的做法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