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刚毕业时,我应聘到了北方一家大型电子集团下面的物业公司做小职员。
公司经理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乍一看就是满肚子的吃喝玩乐,跟专业完全扯不上关系。
后来一次外地竞标,在路上花费了两个多小时,经理一直坐在副驾驶看书,过后我翻看了一下,发现是跟我们目前业务毫不相关的某机电维修教程。
两个小时,啃完了这本书。我不懂,看这些有什么用呢?
后来在竞标的过程中,因为经理的博闻强记,赢得了甲方的信任,把许多看似很小、实则很肥的维修项目都给了我们这个小公司,那年的年终奖大家也分到了不少钱。
我偷偷地问经理,路上两个小时的看书,就能把这个发动机维修项目给拿下了吗?
他说,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平日里的积累加上这临门一脚,才促成了这些订单的成功。我虽然是做工程的,可是机电也会经常遇到,读一读相关的专业书,就能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不比那些专业出身的人差。
后来才听说经理被全集团上下称之为“九头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话意思是指湖北人的精明强干,用在他身上想必是有原因的。
想必许多朋友在大学刚毕业时,也遇到过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吧?
明明学的是技术,却发现只有销售岗位可以去做;明明学的理科,最后却从事了跟所学毫不搭界的管理。
就算是专业对口,同一行业下也有不同的岗位,甚至要面临跟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岗位。
怎么办呢?
如今在这个社会,行业变化越来越快,每天都有新兴产业出现,带来的是对新的岗位和知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日本有位青年山口周,大学主修哲学,读研究生时主修美术史学,毕业后却进入了外资的咨询公司工作,不但在商业领域出版多本著作,还在培训机构当讲师授课。可以说他从毕业时就走上了一条完全和美术史不相关的道路,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营学,却能够跨域获得成功,这不得不让人惊奇。
山口周说,他走了一段“距离商务人士很遥远”的路,却在咨询顾问这一行工作了十年以上,这都是因为他通过“读书”学到了知识。他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自学获得的。作者将他在这些年通过阅读打造个人知识IP,将知识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经历总结出来,名叫《阅读变现》,希望能给想要将书中知识运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人们一些启发。
01为了提高自己,必须阅读的两种书山口周将为了提高自己而需要读的书分成了两类,一类为商务类书籍书的名著,也就是跟专业相关的书籍;另一类为阅读通识类书籍,也就是有关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类的书籍。
商务书是“常规演技”,而通识书则是“自由演技”,只有当这两类书聚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拥有某一个人特性的知识成果”。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很重要,因为这就是基础,没有专业基础,就谈不上业务上的发展和熟练。但是如果只知道这一点业务,也很难比其他人更厉害。因为你所知道的,别人也知道。
尤其是在等级越高的集团,越会觉得掌握这些专业书中的知识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想要超越别人,就需要更多一点其他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自由演技"。
这两种知识缺一不可,因为商务类书书籍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专业深度,而通识类书籍则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广度。
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招聘时,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并不局限于财经和金融、会计专业,反而更喜欢招多学科交叉、个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因为会计师的客户可能涵盖各行各业,对知识面的需求也很广泛。
多学科、跨专业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这些公司所看到。
02读自己喜欢的书,形成和对手之间的差异化除了专业书籍外,作者建议我们还需要读一些通识类的书,类似于有人所说的闲书。
通识类的书籍分为以下7个类别:
1、哲学
2、历史
3、心理学(认知、社会、教育)
4、医学、生理学、脑科学
5、工学(包括计算机科学)
6、生物学
7、文化人类学
不设定目标,也没有目的,只按照“是否有趣”这个感觉来选书。只有阅读时感到真正有趣,自己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才能为我们所用。
比如我自己对中医感兴趣,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已》系列我都买来看过,也亲身实践过,父母孩子有点什么问题自己都能用中医知识解决。单位有看门的大爷牙龈肿痛,好几天不见好,我看了一下他的舌苔,就指出他最近吃鱼肉太多,内热过盛,可以吃点清热解毒的药配上点别的,结果很快就好了。
从那以后这个大爷对我很是关照呢。
03用“三遍”阅读术活用每一本书为了将从一本书中获得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利用上,我们需要通过三个步骤,将一本书读三遍。
第一遍:画线
初次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部分用线画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从一段文字的开头一直到结尾,完整地画线。
第二遍:选择5个选项
在阅读第二遍时,可以选择抄划线部分中的一些内容,从中选择5到9个部分,进行摘抄。
为什么要选择最多9个部分呢?因为你如果选择过多,那么摘抄画线的部分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导致我们无法长久的坚持下去。如果只有5处,那么最多花10分钟就能摘抄完成。
第三遍:摘抄
摘抄这件事看起来挺容易的,但是如果仅仅是摘抄下来,时间长了不看或是用不上,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除了摘抄以外,我们还需要将摘抄内容对于专业和实际生活的“启发”也写出来。
整理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感到有趣的部分;
第二,能为工作和实际生活所带来的启发;
第三,具体行动的假设。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以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我们读得更深入了。
这时可以运用可检索笔记软件,建立阅读数据库,这样就可以不怕遗忘,而且可以随意调取我们看过的书的精华,将书的精彩之处为我所用。
作者所谓阅读的技术,与其说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如何活用一本读过的书更为准确。
日本著名作家小林秀雄在《关于读书》中写道:
在当今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
人们一个劲儿地恼该读什么,
但至多不过收获些时下流行的书名罢了。
那么不如深挖一本真正喜爱的书,
苦下功夫去阅读它,
这岂不是更聪明的做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