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遇到涉税问题,听税务人员的就没问题吗

我们在企业工作时,遇到涉税事项,第一个反应是咨询主管税务所的税务人员,而且一般而言,会将税务人员的回复作为处理的依据,但是经历过多次税务检查的人就会知道,税务人员的回复,有时候不一定是对的。我们来看3个在实务中可能发生的例子,之后再来分析遇到涉税问题时,正确的姿势是怎样的。

A公司是一家食品销售公司,食品都是有保质期的,对于已经过了保质期的食品,A公司按照管理规范进行了报废处理,但是账面上应该怎么处理,尤其是对应的采购进项税金要怎么处理,A公司拿不定主意,于是咨询了税务人员。

税务人员的答复是:食品过期还没有销售导致的损失,这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的非正常损失,按税法规定进项税要做转出处理。

A公司有50多万的过期食品,如果都按税务人员的这个回复处理,要损失不少进项税,于是A公司就没有在账面上对这批食品做报废处理,这样就不用做进项税转出,但是却会产生账实不符的问题,因为这些食品实际已经报废了。

后稽查局来检查就发现了这个账实不符的问题,怀疑A公司多转成本。

分析:食品有保质期是食品的行业的特点,过期了的食品并不是管理不善,而是正常的经营行为,其实就不需要做进项税转出,正常处理即可,因为听信税务人员的回复,A公司做出了错误的账务处理,导致后面的税务风险。

B公司会计参加了一场财税培训,发现该公司不能享受所得税减免政策,培训后,会计向老板进行了汇报,要按正确的做法申报纳税。

老板打电话问税务局的朋友,得到的反馈是”没有说你们公司不准再免税,那就是还可以免税。“

会计挨了老板一顿狠批,只得继续按免税申报,税务局也从没告知B企业这么申报有问题。

过了2年后,稽查局来检查公司,认为公司不能享受免税优惠而按免税申报,要补税、加收滞纳金和罚款。

老板又打电话问曾经的那个税务局朋友,那个人说:”不好意思,当时自己对政策理解有误,说得不对。“

分析:税务人员相比其他人员,确实对税收法规理解会更深入,当时不同的人理解是有差异,而且理解得也不一定对,如果将税务人员的回复当作政策,毫无辨别能力的照办,风险就会由此产生。

C公司老板看中了某个行业,于是成立了一家D公司,当时公司成立后,却一直没业务,公司会计进行零申报,几个月后接到专管员电话说,不允许连续3个月零申报。为此,会计向老板汇报,老板说,那就多少报一点收入,公司也没多少损失,税务那边也不得罪。

过了一年后,老板觉得D公司没什么业务,可以注销了,在注销税务登记时,查账的人问公司会计: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9%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