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医疗机器人企业排行榜出炉,第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近日,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和德本咨询联合调研,公布了年医疗机器人企业排行情况,其中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荣登榜首,腔镜手术机器人上海微创成为第二名,另外从该份表单中也可以看出,位于北京市的企业共有12家,数量居全国之首。

当前医疗机器人在我国处于高速增长期,全球的年度复合增长率约为30%,而国内市场增速更快,年度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了50%。但是当前国内市场仍然面临被海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当前我国国产化率不足5%,其中手术机器人87%的市场被美国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康复和辅助机器人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未来国内市场国产替代空间非常广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

根据资本市场的投资情况来看,骨科手术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是当前最热门的领域,光年国内医疗领域就有23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13起发生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其中以骨科手术机器人占比最多,达54%,另外有7起发生在康复机器人领域,其中以外骨骼机器人企业最多,占比达71%。

天智航机器人

作为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于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技术依靠中国北京航天航空医院的合作研发,是典型的“产、学、研、医”结合的技术研发路线。截至目前,天智航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已研发至第三代,主要有“天玑”和“天玑2.0”两款商业化产品。“天玑”于年11月完成注册并上市(可视为天玑1.0),“天玑2.0”则于年2月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同年4月底正式推向市场。

根据近期公布的天智航年年报现实,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4.80%;截止年末,报告期内总手术量超过例,同比增长超过60%。

但是与此同时,天智航在年净利润为亏损.35万元,亏损同比扩大37.24%。从公告内容看,研发费用大幅增长是年天智航亏损扩大的原因之一。去年研发费用达1.1亿元,同比增长48.14%,占营收的比重约为70.37%。

分析年销售情况来看,受疫情反复影响,三季度的销量并不理想,全年销售量大头集中于年第四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目前国内主要医疗机构的防疫措施严格,医院手术频次减少,导致手术机器人的采购招标、装机和使用都受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去年整个医疗设备行业都不景气的原因。目前看来,天智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创机器人

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于年,为微创医疗集团子公司。微创医疗集团此前已先后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是继「天智航」之后国内第二家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研发与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以协助外科医生完成外科手术。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已推出三项旗舰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更偏向用于影像采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从适用的手术范围来看,产品主要覆盖了五种外科手术:腔鏡、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但由于微创医疗机器人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尚未实现收入和盈利,处于净亏损状态。从经营结构和业务来看,是一家专注于研发、设计及销售手术机器人的公司。

目前来说,微创与天智航面临的问题类似,都是在研发成本投入过大。从业绩来看,微创医疗机器人最近三年营收为0,且亏损逐年扩大,从年的0.7亿元扩至年上半年的2.43亿元。微创医疗机器人最大的支出在研发费用,占了三费(研发、销售、行政管理)的七成以上。而在研发成本中,又有超过一半的费用投入在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上。

从研发情况来看,三款旗舰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图迈、鸿鹄处于或接近注册批准阶段,蜻蜓眼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除此,还有6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产品。

关于未来规划,微创医疗机器人将继续研发其他候选产品,扩建产能、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引进授权、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来获取外部创新的机器人技术、扩张产品组合等。

在商业化策略上,微创医疗机器人将更注重培训跟临床支持工作,目前国内公司已启动6家培训中心,今年年底将扩张至10家,明年预计逐渐拓展到30家,医院的外科手术医生提供培训。医生在学习期间大概会跨越20—40例之间的培训曲线,才得以医院里高频次的手术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