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学会自我推销,敲开职场大门

编者的话:今年我国约有万大学毕业生,史上最多,加上疫情影响,工作很难找,且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公务员、国企一职难求;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招不到人,一些大学毕业生宁可在家“躺平”,也不去就职。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求职有自我期许与市场不匹配以及自我推销定位不准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说,根据当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心理情况,及时调整自身,招聘到适合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上述情况,本报特别邀请在跨国企业、国企做过多年人力资源管理的高菁女士采访了多名大学毕业生和多家企业的人力高管。此外,学习自我推销,应该从娃娃抓起,新西兰孩子推销巧克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人以启发。

企业:只招最适合的,不待见“同一份简历”

很多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不知道怎样推销自己,也不知道找到工作后怎样发展自己。“我们的大学还是传授知识为主,但是对团队合作、理性说服他人、必要的商业实践等涉猎很少。年轻人一路读书下来都是要证明自己有多优秀,很少人明白怎样跟其他人合作,也不明白适应单位的要求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第一步。”北大毕业后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现在德勤中国担任高级合伙人的王拓轩说。

“你未必需要证明你是最优秀的,但一定要证明你是最适合的。”高欣是北京著名的福利薪酬专家,经常给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讲课。他举了一个辅导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例子。一个小伙子从美国留学回来,学电子工程,寄了20多份简历给各大外企,也得到六七个笔试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成功。“他说企业的笔试设计不合理,面试问题不是他的专业领域,他给他们讲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可招聘者心不在焉,还录取了英语不如他的人。”

高欣总结说:“很多毕业生都有类似的问题。大家都觉得自己有很多优点或能力,应该被录取,却没人关心企业到底要什么。我们考大学的时候学校要成绩最好的,找工作的时候就把这概念套用过来,觉得企业也应该收最好的学生。实际上,企业首先需要最适合的人。”

高欣解释称,这个适合可能是技能上的,也可能是文化上的,根据岗位会有所不同。但是应聘所有工作寄同一份简历,不关心企业和应聘岗位需求,还没加入企业就挑战规则的人,几乎肯定是不适合的。“企业没有义务保证每个优秀人才都被录取,它的首要任务是找到一个适合的人填充它的空缺岗位。对于求职者而言,做好功课了解企业文化,答对问题说明你的技能符合岗位需要,问对问题让面试者看到你对企业需求的关切,常常比证明你自己有多优秀更重要。”

不同类型的工作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也有相通的共性。宝洁公司年开始在中国大学里招聘管理培训生,30多年来,面试问题没有做过大的修改。不少应聘者质疑:每年都问同样的问题,面试的人早就准备好了,怎么保证招来的人是最好的?已经离开宝洁、现在一家大型药企担任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的付先生说,每种笔试面试办法都可能令特定人群占优,关键还是用人单位能不能通过这些办法找到最适合它需求的人。

德勤的王拓轩认为,整体来讲,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应聘各类企业都有较大的帮助。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这个沟通能力又可能有不同的侧重。“外企通常比较强调重点突出的描述和逻辑清晰的直接表达,国企比较强调得体、适时和必要的谦虚。民营企业由于强调投入产出,会比较重视知行合一。此外,由于民企留住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会做不会说的同学反而相对占优。”总而言之,同是一个沟通能力,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