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经历过亲人离世、精神抑郁、创业失败,走遍高山低谷后,40岁后的王斌最想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内心的安定。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地试错,寻找本心的过程。就像电影《心灵奇旅》里的22号灵魂,历尽千帆,终于在房产经纪人这份职业里,找到了自己的“火花”。
“看来房地产真的不行了,老总都跑去当房产中介”、“副高职称去卖房子,真的屈才”……今年5月,社交平台爆出链家经纪人王斌的个人介绍,不少大V借着中年危机的焦虑、职业身份变化的猎奇,把他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到新闻,身边同事才知道,原来入职1年的王斌,以前是一家三甲省级建筑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工程师,获得过副高级职称,在地产公司做过项目总。
▲王斌转行的事引发网友讨论
近日,腾讯新闻《不可击倒》栏目联系到我们,采访和拍摄了王斌的个人故事,以下是他的自述:
不可击倒腾讯新闻,赞36
1
人各有志
年,我考上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最早这个专业叫工业与民用建筑,我自己喜欢建筑这个方向,找工作的时候大家也比较崇尚设计院,希望做一个建筑设计师。
对于70、80后群体而言,大基建是个风口红利,谁在报考的时候选这类专业,谁就拿到了跻身中产阶级的通行证。年大学毕业,我也成功进入设计院,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
在工作的第一个5年里,我始终觉得这个职业,带来了很强的满足感。年,我从事设计工作十年了,已经有资格去考高级工程师职称,经过计算机和英语考试,我写了两篇省刊论文,顺利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职称,相当于现在大学的副教授。
其实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的职业生涯顺风顺水,站在一个时代的风口,做着体面、高薪的工作,但是十年来积累的情绪、成长后对人生的思考,总会让你对未来的选择不断摇摆。
我慢慢发现这份工作是一个流水线,十年下去是这样,二十年下去也还是这样,我对这个职业已经没有热情了。我们自我调侃就是高级民工,不停地在做同一件事,曾经向往的、喜欢的都会被时间打磨成另一个样子。
建筑设计不是创意的落地,它更是严谨的计算,是公式的无尽推演。大部分的结构设计工作相对是比较枯燥的,创造性可能几乎没有。
由于工作时长太长,设计一套图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如果一个工程接下来,拿到这个项目以后休息日就很少,周末也不能休息,家庭也照顾不到了。
前期我可能只是抱怨,或者因为人的习惯性依赖没有下定决心离开这个行业,年,我母亲还有几个好友的离世,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一年的感觉就是,从来没有离死亡这么近过,以前没参加过葬礼,几次朋友和亲人的离世,参加的几场葬礼会让我思考很多事情。母亲的离世让我很愧疚,没有多多陪伴她,朋友的离世让我思考自己的现状,甚至可能会上升到哲学的一个层面: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我觉得在设计院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肯定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最终,我还是提出了辞职,那一刻感觉应该是石头放下来,我能很清楚地分辨,大家人各有志,这个铁饭碗不适合我,不代表不适合别人。
2
屡次试错
辞职以后在家待了一年半。在家时,我看了一部叫《西部世界》的美剧,看完以后我又在想人生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一直在重复做着同样的事,就是一个跳不出来的NPC。
最终,我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到现在科技这么昌明发达,我们使用的唯一工具其实就是试错,人类就是通过不停地试错才能获得今天这些科学成就,所以我发现一个事是错的话,那我就想停下来,至于什么是对的,我再寻找。
年,我去一家地产公司做项目总,任命的职位是工程部部长兼总工。地产公司曾经是我的甲方,这些年学到的东西我也能派上用场。
当你离一个产品更近了,这个产品的瑕疵你是亲眼可以看到的时候,跟在设计院的时候完全不是一个状态,因为我知道如果验收的时候我通过了,事后出了问题我就是第一负责人。
作为一个工程的管理人员,其实抓的就是质量和进度,其他东西我都不去考虑,但老板那考虑的东西就会非常复杂。时间久了我就觉得有些失控,我在意的东西可能别人没那么在意,别人在意的东西我又觉得不太重要,我会觉得有些失控。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项目基本封顶了,我也选择离开了。
后来,我的大学同学创业,我就跟他一起干。但就像《中国合伙人》里的台词那样:“不要和最好的兄弟一起做生意。”由于管理理念上的分歧,我们的合作没过两年也散伙了。
这几次试错后我才发现,我其实想要一份内心安静、生活和睦、专心于自己的工作领域。但不管是在地产公司做项目、还是和同学合伙,我总是会发现观念上的冲突,内心无法宁静。
那时候我都40岁了,其实很多人到40岁的时候都会思考你真正想要什么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焦虑,被称作是中年危机。其实我不觉得这是危机,人到了一定年纪,获得了一些物质,下半生面临的选择也多了,你反而不知道如何抵抗不做某些选择的压力。你很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一次,但是在这个年龄段,下决定特别难。
3
与人连接
我从朋友公司出来以后,试投简历好几个月,但都不太顺利。对方觉得我年纪大、薪水高,很难接受。正好当时房租满一年,又面临续约问题,我跟房东沟通得不太顺畅,妻子说当时租房找的是贝壳,想再联系一下那个经纪人。
我觉得这个想法太幼稚了,经纪人肯定不会理我们。事情出乎我的意料,过了几天续租问题确实是协调下来了,经纪人态度也很好。我跟妻子就商量感谢一下人家,邀请他来家里吃个饭,聊天时我发现这个男孩子跟我之前想象的经纪人不太一样,他很阳光,说话也坦诚。
之前我认为的房产经纪人就是不专业、低素质的,这个经纪人谈吐得体,为我们提供的专业知识也比较全面。那时候我妻子就觉得这个工作不错,这个男孩子说他们刚好有一个新人培训,感兴趣的话可以申请去听一听。
听完以后我才发现,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到这么高品质的阶段,有这么一个企业推动行业蜕变成这个样子,真的很让人敬佩。
来做经纪人,也是想挑战自己。因为我前十几年一直是跟电脑打交道,却不会和人相处,我不能一辈子只做人机交互,我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包括和家人相处、和客户相处,与不同的人产生连接。我一直想做一个善良、有温度的人,房产经纪人现在做的就是深入社区,关爱邻里。
▲王斌与门店伙伴合影
不过,光有心灵上的契合并不够,从之前的工作再到销售服务类行业,这个跨度太大了。
入职后我发现自己不懂的太多了,北京这么大,我连东南西北都没有分清楚,至于小区楼盘更是完全不知道,所以前三个月都在恶补这些知识,也挺痛苦的,因为确实是强记,没有去过就记不下来。
有些事在未做之前可以预见结果,比如解一道数学证明题,但人生中更多事只能在做中感知。我硬着头皮习惯这份工作,在试错中证明职业选择的正确,也在今年初开出了第一单。
第一单客户是一个大学老师,才来北京一年,之前在重庆也是通过贝壳卖的房子,但还没有拿到首付款,因为这个原因,他迟迟没有看房子,我知道这个信息以后就跟当地的同事了解情况。
去年年底的时候,银行放款比较紧,我每天都在和同事沟通,他也在跟银行协调,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客户也顺利拿到了放款。在这个过程中,客户觉得我比较操心这个事情,他才决定在这边买房找我。
我带着他看了50多套房子,锁定了核心需求以后,就非常快地匹配到了房源,在谈价格的过程中也做到双方信息对等、不隐瞒,最后他买下了这套房子。
印象深刻的是,昌平的同事全程配合帮我。其实这套房子很不错,他们自己也有客户,但大家遵从的都是谁着急谁先谈,也没有藏这个房源。
幸运的是,过去十多年学到的专业知识给我的帮助也很大,比如我会知道这个墙是不是承重的,什么样的层高人是比较舒适的。进到一个小区,我一看景观设计,就大概能知道小区的品质怎么样。当时我在设计院的时候,我们跟景观所有很多合作,所以对景观这块比较了解。
进到楼里面,客户最常看见的就是电梯,我也能根据电梯品牌来评估小区品质,选用的电梯品牌越好,首先安全性就越好,电梯最在乎的就是维保,这些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通过这些细节就能判断出楼盘大概建设成本是多少钱,好坏也就分辨出来了。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开发商在这块的投入,其他经纪人不一定能有这方面的知识。
一般我聊这些细节,客户听到反应都是比较惊讶,也希望你再多讲一点,他会觉得你用心,而不是例行公事的带看,他觉得你在替他挑房子,好像你们俩认识很多年,信任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4
心安即是归处
过去,我常驻在工地,没有人会说一句谢谢你。现在我是在跟很多人交互,别人也能感受到我的付出,大部分人都是善意的,都会发自内心的感谢你。我很感谢有这么一份职业,让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发挥价值又不违背本心的。
▲客户给王斌好评
现在我上下班时间自由,除了与客户沟通没有更多应酬,同事间氛围融洽,我也可以好好陪伴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工作,这也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接受自己的平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一旦你接受了,也并不代表你从此就一蹶不振了。我依然想做好一个房产经纪人,以后去开一家自己的经纪门店。
今年很流行躺平这个词,我觉得躺平更多是指在目前的工作中选择躺平,这种状态要么是你选择调整好自己,继续做好这份工作,要么你选择再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生活方式。
我很感谢自己,在不断试错中前行,不后悔每次选择,因为走过的路最终都成就了我们。我一直相信,人是不应该躺着生活的,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我们应该站起来。
贝壳找房郑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