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80万,买一辆国产电动汽车的人们百家故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很多人看来,选择它,像是一场「冒险」。为什么要花如此高昂的价格买一辆国产的电动汽车呢?但是,这些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车主们,却认为这更是探索一场全新的生命体验。

文|许言

编辑|金石

1

陈凯的童年与许多孩子不一样。

别人的玩具都是父母买来的,他的玩物几乎靠自己造。小学二年级,他自己扎了一只风筝,没有任何大人帮忙,风筝飞上了天。妈妈从工厂带回一块泡沫,他用小刀一点一点切割,变成一艘小船。

在杂志上看到一辆水陆两用汽车的制作方法,他立刻打开床底下的宝箱——那个宝箱全是「破烂玩意儿」,从各种旧物取下的零件、废材料,凭着自己的想象力,他造出一辆小车,还真能在水里行驶。几十年过去了,他依旧认为这是人生做的第一个有意思的小玩意儿。

上了大学,他最喜欢研究数码产品和电脑DIY,像追风一样追它们,有段时间恨不得赚来的零花钱都花在这里。推动他的是一种敏感,一种天赋,一种对新事物、对未知世界的本能好奇。

这种本能和探索力,一直延续到了他的职业道路。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光学专业的陈凯没有选择科研,也没有从事相关行业,而是去了一家著名的电梯公司。比起顺理成章,他更愿意去产品的内部看一看,看看一个优秀的工业品是如何被制造的?他不仅研究,还发明,那些年他的专利申请量比别人多得多。

整个集团只有他来自光学专业,公司组建LED照明公司,自然找到他牵头。后来,他想要往前再走一步,试一试,找了一些好朋友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名叫华普永明。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中国照明行业启动一个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集中研发与制造,放弃销售,将最后一步交给更专业的人。当时的LED行业,研发、制造与销售难以割裂,传统的商业模式深深扎根于此,陈凯不担心,他觉得只有不畏惧挑战,迅速找准赛道,才可能打破天花板。

「我总说,我们是大家的研发团队,行业的制造工厂,我们将产品分享给行业,让行业推广我们的产品。」他巧妙地将曾经的对手变成了客户,竞争变成了合作,几年内,华普永明的出货量到达了全国第一。

年左右,行业深度洗牌,华普永明成为潮水退去时,沙滩上最耀眼的那一个贝壳。当别人开始学习他们时,陈凯再次回到了品牌概念,想要打造民族第一品牌。更让他骄傲的是,目前全球第一照明品牌飞利浦将他们当做中国市场专业照明的第一大竞争对手,他觉得那是一种认可。

他想真正地走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照明的实力。多年前,公司产品正在打入巴西市场,如何让地球另一端的南美人接受来自东方的照明产品成为最大的难题。

热带雨林气候使得当地多雨、高温、闷热,电灯漏电短路是常有的事儿。陈凯将所有产品安置在鱼缸之中,每次展示带着鱼缸就行。连鱼缸都扛得住,鱼儿还可以自由游动,说明产品防护能力之高。小小的技巧打开了南美市场的大门。

这些是外在的表现,陈凯说,新兴照明时代的来临,提升光效、节能减排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全球路灯节能率远远低于20%,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处于30%,未来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发明,打破这一技术壁垒,让所有路灯的节能率提升到70%。

他内心还是童年时的自己,执着于发明创造,热衷于新事物。直到今天,华普永明专利申请的速度还能保持在一周一项以上。「创新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特质。」陈凯说。

现在,北京市区、杭州星河路隧道、G20杭州峰会、新加坡樟宜机场、巴西23英里大道、乌克兰加油站、西班牙哈恩、日本北海道高尔夫球场、澳大利亚网球场、沙特国城区……世界各地都拥有来自华普永明的光,他希望能够走得更广,从东方大地出发,照亮世界大大小小的角落。

2

姑姑的画室里什么都有——海豚漂浮在空中,地表之下矗立几株仙人掌,摩天轮是橙红柿子做的,鞋子像船舶能够航行,一只长颈鹿在教授音乐课。不论多稀奇古怪,漫无边际的想象,在姑姑这里都可以实现。她总是说,「真好呀!」「画画看吧!」「谁说太阳不能是绿色的呢?」

上海姑娘Vanessa是画室的主理人,也是大家口中的姑姑。几年前,她在上海办了一间画室,不叫姐姐艺术,也不叫Vanessa艺术,叫姑姑艺术。她觉得这称呼亲切,不那么疏离,又区别于父母角色。

看着孩子们,她总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一个不那么天马行空的童年。

幼儿园路过兴趣班,看见画板走不动道了,觉得那里无限大,缠着妈妈要学画画。4岁开始习画,国画、素描、水彩、油画、蜡笔画、水粉画,几乎所有画种她都触及过。

只是,在这些年中,她的想象力一点一点被磨损——大部分时间都在临摹,在复制别人的想象力。她控笔能力强,又有些灵气,老师给出一张画作,她总是完成得很好,很像,很准确。然而,她很少自己创作过,也不太会思考在一张白纸上,没有参照物,能做些什么?毕业找工作,她惊觉自己是一个那么没有创造力的人。

重新点燃4岁时她对世界的好奇,源起无意走入艺术品行业,成为艺术品经纪人。这是一份需要足够准确判断力和眼光的工作,游走在艺术家与收藏者之间,挑选出真正值得留存的作品。有段时间,她日日夜夜浸泡在各种展之中,艺术品本身就是她认识世界的方式。她说,当汲取足够多的养分,想象力自然就生长起来了。

那段时间,她也在朋友的教育培训机构帮忙,教小朋友画画。她和别的老师不同,很多时间她都是在观察孩子,有的孩子会把东西画得很小,有的孩子总是站在角落里,有的孩子不开心会钻在桌子下,有的孩子总是停不下脚步,有的孩子会很大声地表达自己,她发现,「孩子们是有不同形状的。」她想保护这种形状,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有了自我的经历,她很注重孩子们天性的呵护。她很少规定某个主题,也不会让孩子一定要按照某种想法创作,给他们一张画布,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一次,她让孩子们画一辆车,一辆他们喜欢的车。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深海之中的车,旁边开满了向日葵;像蜗牛壳一样的汽车行驶在岩浆上;汽车长出了蹼,和鱼儿一起游泳;汽车里有无数只小象。

不仅如此,在这里,刷子、纸盒、纽扣、树叶、贝壳、牛仔裤,都是创作素材。自我介绍时,她会称自己是一名艺术疗愈师,用艺术的方式疗育、抚慰那些不太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