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慢病管理,很多药店都在做慢病管理,但其中只有少数能做好,企业首先要清楚这其中整体的逻辑关系,转变既有的固化思维,然后才能思路清晰地进行部署。慢病管理当下在药店圈可谓风头正劲,越来越多的药店开始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慢病领域,但其中不少药店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想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急于求成,只是将既有模式套到自己身上,不进行深入思考,效果当然不理想。想要做好慢病管理,首先要转变既有的固化思维!今天就和药店慧享一起来学习慢病管理的五大思维转变吧!
1
思维转变一
定位明确,医院抢生意
首先,药店做慢病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透过增值服务增加顾客的粘性。
但有不少药店会盲目的给所有顾客同样的服务,导致服务质量跟不上,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就需要找出其中的问题,对症下药:
第一,考虑清楚资本的投资对象。如果顾客本身就是低效顾客,投资多少都未必会产生效益。所以做慢病管理首先要区分顾客的类别,而不是广撒网。第二,进行差异化服务。增值服务属于高阶需求,产生高阶需求的人群通常有较好的学历背景及经济收入,他们非常在意差别,如果把慢病管理做得普罗大众都一样,他们会对其失去兴趣,他们需要的是更特殊更有效的服务,所以就需要药店提供大量的一对一服务,才能真正做到增加顾客粘性。还可以从中培养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辐射状影响,做精准营销,将成本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其次,药店做慢病管理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
现在大多数药店都在做血压、血糖等慢病记录,但这些项目顾客自己就可以做,突出不了药店的专业性,从病症管理方面来说,与医生相比员工的专业知识又远远不够,所以病症管理还是医院,医院抢生意,这样只会突出自己的短项。
药店最核心的是做后段管理,包括健康管理和药效管理,把药店的强项表现出来,为顾客提供用药咨询,针对其当下病症的状态以及监测的结果,提出恰当的建议,之后才能延伸到关联销售部分,这其中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以销售保健品为例:
药店同商超、电商、直销经营最大的差别,在于药店人员和顾客有最直接的接触,比较容易帮顾客养成购物习惯,然后把购物习惯教给身边人。
如果顾客依赖保健食品的原因是价格,那么电商就很容易侵入,药店应该将重点放在经营顾客的情感,满足顾客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收获忠实顾客。
以糖尿病管理为例:
针对顾客不同的病症,给出药师合理的服药建议,并且及时记录血糖情况,最终让顾客将慢病管理的过程呈现给医生,让专业医生帮忙调整用药、调整治疗方案,药店、医院各司其职。
2
思维转变二
把握好管理节奏,不急于求成
慢病管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用药管理。
这一阶段对药店销售来说得到的利益很少,需要药店获得顾客稳定用药的详细情况,提醒顾客管理病症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项,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管理阶段。
例如,台湾在做母婴管理的时候,在妈妈孕期的母婴会员活动中便开始培训,包括婴儿出生以后可能会有哪些健康状况,这些症状对他的生长发育有哪些影响,并且营养师会与之进行沟通,为后期的管理打下基础。
第二,健康管理。
这一阶段可以对顾客进行分级管理,让不同的会员享受不同的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透过药历管理,记录会员的状态,观察是否用药稳定,交流健康管理观点,使药店充分了解顾客需求,针对需求才能提供最适合顾客的管理,才能达到增加顾客粘性的目的。
另外,在这一阶段药店可以通过对顾客的积极引导,为其提供足够的健康管理资料和建议,培养出最适合个人的健康管理方式,经营顾客的需求认知,有需求才有市场。
第三,商品管理。
顾客的需求经营出来了,进行关联销售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不仅能够切实帮助顾客做好健康管理,而且能够提高药店的销量,一举两得。
如今不少药店将第一、二阶段的前置过程草草了事,直接进行最后的商品营销,导致服务不到位,营销针对性也不强。
现在的行销其实是让顾客明知会员管理有目的性,却心甘情愿的接受。这就需要在整个行销过程中,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如今的顾客变得非常精明,需要进行细致管理,想要粗暴地快速得到效益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药店只会让顾客望而却步。
3
思维转变三
服务是关键
做慢病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只有服务做好了才能带动销量提升,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服务过程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