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知识泛滥、信息爆棚的时代,你是不是有这样的苦恼:
看到朋友报了很多线上课程,自己变得“本领恐慌”,但又不了解,不知从何下手想学习知识,可是平台上的付费产品又太多了,自己不知道选哪个选择了几个满意的课程,但是对比时又不知道参照原则有哪些我也曾对知识付费产品存在疑惑,不了解,不会选,更摸不到门道。但是看了方军老师的《知识产品经理手册》,让我对互联网知识经济有了深刻认识,由一个小白开始学会将产品内容化,甚至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
我根据书中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ACS原则”,希望能够帮助一些对知识产品有选择困难的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并选择知识产品。
across:跨入门槛原则classify:分类筛选原则select:对比择优原则
跨入门槛:了解知识产品是什么
①什么是知识产品
年初,知识付费开始兴起。在一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各种知识付费平台,有新兴的“得到”“分答”,知乎推出了“知乎市场”,音频平台出现了“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随后年年底,“今日头条”资讯平台、“京东”这样的零售平台也形成一股热潮。
方军老师在书中下定义说: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上媒体资讯、内容出版和教育的融合,依托互联网技术产品和需求变迁的力量,生长形成的全新物种。
简言之,就是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下,用户选择太多,决策瘫痪,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便通过付费代替个人的搜寻和选择。一些个人和机构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产品化,为这些人提供学习或生活上的知识服务。
如今,移动互联网超越了一个行业或是一个领域,全方位影响大众生活。付费知识产品也击中了人们的深层心理需求:信息爆炸、知识焦虑、本领恐慌。产品和服务是知识产品和两面,它是被创造出来交付用户、服务用户的。
②知识产品的3大独特特征
知识产品与商品、服务和互联网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它又有什么独特特征呢?
知识产品是半成品,学习者需要深度参与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拿到的是一个半成品,用户需要付出努力才能从中受益,才能从产品中得到所谓的用户价值。
当下的知识产品为用户的参与空间留出更多的空间,我们作为知识产品的消费者或者学习者,付出的努力越多,收益越多。
知识产品中,用户需要付出的努力作为和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的因素,用户的所得要大于他的付出。用户变成了“一起创造最终产品的伙伴”。
譬如付费写作课程,重点不是知识的讲解,而是学员的习作,在日常督促中让他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收获。
知识产品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属性是它的重要特征现在,信息在剧烈增加,知识快速变化,生活习惯被互联网碎片化,这一切使得我们需要自己时代的知识产品。
出现的全年订阅专栏、付费社区、在线讲座课程都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就是它的根本属性。但是知识产品借助互联网摆脱了书的概念、书的形式,也就是内容源于书,范围大于书、体验优于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从“互联网+知识”的角度看待知识产品,“中国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台湾教授卢希鹏曾提出“随经济”的说法,并用两个公式形象对比:
公式一:传统企业+互联网=传统企业
公式二:互联网+传统企业=互联网
譬如出租车+互联网,形成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出租车公司;反过来,互联网+出租车、私家车就是形成滴滴出行这样的互联网属性的公司。而知识产品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
存在的根本逻辑是:当下的知识是丰饶的,而非稀缺的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说:“人们都倾向于保留稀缺的东西,但却理所当然地用光相对丰富的资源。”
互联网知识付费背后的逻辑是信息和知识极度的丰富和冗余,称它为“丰饶”,因为知识是丰饶的,我们选择太多,知识的生产者通过帮用户节省稀缺的资源——时间和精力,从而创造价值,获得收益。
技术思想家凯文·凯利说:“在丰饶的世界,唯一稀有的资源是人类的注意力。”
知识产品的作者和讲者替身处丰饶信息中的用户画出线路图,引领他们走向目标,让他们的学习少走弯路。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合适的地方。
我们想要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选择合适的知识产品,第一步就要认识知识产品是什么,跨过小白必经的十字路口。了解了知识产品是什么,我们就应该知道知识产品有什么,能进一步做出选择。
分类筛选:了解知识产品有什么
在书中,从知识产品学习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形式进行划分。
①内容上可以分为:
知识普及类当我们离开学校以后,我们可以选择知识普及类产品,听听吴晓波、李翔商业内参、混沌研习社的大课等,这些带给我们的是观念的更新,能够打破我们的思维局限,让我们对新鲜的东西感到新奇。
快速入门类这一类是知识产品的主要品类,例如头条上的专栏课程带我们快速入门。它们像一门课程,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教给我们。
快速入门类都有一个老师的角色,设计学习线路图,规划并带领我们更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
技能深化类这一类知识产品的目标是真正的从入门到精通,加大我们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它通常包括很多高级技巧知识点,但是不等同于干货。
这一类产品只有我们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遇到过明确的问题,有了困惑之后,学习才会真正有效。
知识重构类这一类适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譬如EMBA教育,以简化的方式帮学员看到商业体系的全景。让学员参照体系,与知识经验对照,并且鼓励学员相互对照,相互学习。
这一类知识产品能够弥补知识与实践的鸿沟,协助你重构个人的知识体系,更新思维模式,引发后续行动。
这四大类中,知识普及类和快速入门类,适合基础的小白去学习相关知识或者技能;而技能深化类和知识重构类,更适合有一定技能基础和知识基础的用户进行学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②从产品形态上来看,可以分为:
全年订阅专栏全年订阅专栏是知识产品中单体规模最大的产品。也是需要作者、讲者有深厚且丰富的知识积累。这类产品具有通识性,适应尽可能多人的需求,有强烈的个人品牌特征,以音频主要载体,例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小专栏比起订阅专栏来说更加灵活,体量小,周期短,不强调个人知识IP,更注重的是内容的价值性。就像我们在头条上看到了专栏课程,我们更注重干货内容。这类专栏同时兼有视频、音频和互动社区。
讲座课程这是采用教育培训的服务逻辑,讲者在教与学互动中,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讲授主体是教授,它们更多的是分享性质的单次讲座、教育目标明确的系列课程。可以是分段语音直播,也可以是QQ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