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日常管理中,我对部门人员做了一个最新前沿科技的培训,在培训的这个PPT中,我提出了6个问题:1.你觉得自己的技术还需成长吗?2.我能做什么?3.我想成为什么?4.技能上我需要什么培训与成长?5.我希望公司制度上怎么配合我的工作?6.我的目标是什么?当时的有感而发也是感觉技术的发展太快,我有莫大的压力。这次通读《智能时代》终于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原来我们已然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我还在观望与彷徨!此书从智能时代的基础知识开始介绍,核心点就是现有产业+机器智能=新产业,在智能时代,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加入浪潮,成为前2%的人,要么观望徘徊,被淘汰。作为智能科技公司,我们只有加快步伐,细分市场,完成核心技术沉淀,核心技术开发团队的培养才立足不败之地。无论高速公路还是自动化,3年的时间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所有的形态将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向变革。基于国家的考虑,一些低能高耗的产业会继续存在,那也是用于消化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叠加而来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我们希望公司百年,也希望自己立足2%,那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赶上这次时代变革。书中提到了特斯拉,它整个改变了汽车产业的形态,全部员工为IT人员,生产全部为机器人。传统产业中的生产工人、销售工人及汽车设计研发人员都不再存在。多么震撼的冲击力!一个传统高技术的产业变革竟然如此简单,而且快速,那么其他行业呢。如果有技术有资金的企业对某个行业进行变革,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冲击、就是淘汰。基于中国的环境,我们不能太乐观,因为现在就是全球化的一个时代,当欧美的新形态、新生态的变革出现时,国内必然会随之变化。我们不再是闭关锁国的年代。针对这次深度变革,我们如何应对?我们没有机器智能的尖端人才,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我们需要借助外力加以升级换代。就目前产品和平台而言,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的理论需要大家去学习和了解,如果不懂智能如何引入外部资源,更加无法完成对接及融合。现在的理论和算法,满天下都是,大家竞争的就是数据积累和应用,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无论是滴滴、摩拜,还是华为、小米。所有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都在某个细分行业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和积累。智能时代已然来临,当爆发时,这些企业可以基于积累的大数据快速变形,完成跨越式发展。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公司要在未来有所创新和发展,那么打开胸怀迎接挑战。基于目前公司的实力,我们无法完成海量行业数据的积累,但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积累及应用,包括高端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是我们必须要实现的,这是为未来打基础。我们还需要在自动化的邻域进行细分,分析各类数据的采集和汇总,那么研华的采集模块作为前端支撑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反向思维考虑一个集成项目的实施,也就是以目的为目标,如何通过大数据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智能时代,不再单一的推算某个理论的成立或公式的演算,“用不确定的眼光看待世界,再用信息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是大数据解决智能问题的本职”,“这是一个计算无所不在、软件定义一切、数据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定义软件平台为核心产品的思路是正确的,那么计算的实现就必须督促我们不断学习进步,获得未来生存的条件。未来高速公路及其他行业,不再是单纯依靠商务关系拿项目的时代,如果没有可跟其他厂家一拼高低的产品,那么也意味着你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也意味着你被时代所淘汰。我们想象未来的发展,就是基于物联网,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所有前端采集及控制全部自动化、智能化。所有的客户需求更加苛刻,平台更加强大,产品更加智慧,我们不能适应此改革,就意味着淘汰。未来不再有代理,不再有经销,淘宝和京东已然改变了传统零售业,滴滴和摩拜已然改变了传统出行方式。我们处在一个高度智能、高度整合的新时代。现在无人驾驶也已然成为现实,昨晚看到沃尔沃公司也推出了无人驾驶卡车。所有智能设备的跨越带来的就是深度变革,当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司机,那么多销售人员时,这部分人就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98%,这些人会被社会进步遗弃,会被国家政策边缘化。2%可以通过高税收给予其他人的生存,那么仅仅是生存而已,最多经过2代人,那么久不复存在。可能还有就是通过资源引发的战争,消耗这98%的人口。大量淘汰下来的劳动力怎么办?答案就是要么从事一份工资比较低的服务性工作,要么没有工作依靠救济生活。在依然没有消化完的信息革命,智能时代到来了。这次由机器智能带来的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我们所依赖的那些所谓需要智力的工作也在慢慢消失,我们不能被社会进步所淘汰,不能在观望徘徊中丢了自己的饭碗。基于社会进步和中国国情,我们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提升公司的生存技能也是基础之一。产品是关键,平台是核心,人才是基石。未来的企业,90%将全部是研发人员。你不学习将被公司淘汰,公司不学习,将被社会所淘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