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达科技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运达科技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2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76%,主要系公司本年度产品订单持续增加,既有项目有序完成交付,有力地保障了年业绩的稳步增长;实现营业利润14,.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46%,主要系本年度营业收入增长所致;实现利润总额14,.8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62%,主要系本年度营业收入有所增长所致。   报告期内,为保证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抢抓市场机遇保证业绩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开拓市场,截止2年一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12亿元,实现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68,.27万元,同比增长32.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62%   同时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收款工作和经营性现金流管理工作,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57,.45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58%,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由年度的-1,.05万元改善为年度13,.96万元。   (二)继续加强研发管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新产品市场突破   1、研发管理   (1)产品与技术开发流程建设。   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在公司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拉通公司各部门实现了端到端的产品开发体系。通过投资决策评审和技术评审两条评审路线的建立,有效确保了产品和技术开发过程的中投资产出比和技术质量可靠性两个维度的提高,同时通过交付和转产评审确保了产品和技术在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端的顺利落地。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完成了常用技术标准库和技术案例库的一期建设,在公司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技术标准体系氛围,不同产品通过技术标准库的指导实现了基础技术的标准化,有效提高了产品和技术开发的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技术风险。通过技术案例库的建设和定期更新,实现了技术经验的沉淀和传承,为技术开发活动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攻关、难点技术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实战案例支撑。   (3)技术平台化建设。   在车载产品线和走行产品线的多个产品上实现了技术平台共享,特别是在标准化机箱、标准化硬件板卡、标准化嵌入式软件模块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做到了一箱多用、一卡多用、底层代码复用等平台化成果。通过对技术平台整体的改进和提高,实现多产品技术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   (4)技术革新。   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复合传感器应用等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其中图像识别算法和语音识别算法团队的组建有效推动图像和语音识别这类前沿技术在我司各产品线的应用落地,为产品的特性提供了技术赋能,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客户认可度;复合传感器技术的突破为产品成本优化、传感器精准采集提供了技术助力。   2、持续研发投入实现新产品市场突破   针对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持续投入研发资金,保持公司技术竞争力。年度,公司研发投入资金8,.20万元,约占公司年度营业收入的12.15%,同比增长12.72%。   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保持和扩大公司技术优势,并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产品优势,推动公司内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多个新产品实现了市场突破:   (1)复兴号动车组走行部故障监测系统   项目实时采集部件动力学数据,监测车辆关键零部件状态。通过冲击、振动、温度等物理量感知,应用实时智能监控、网络化传输、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对列车走行部关键部件(轴向轴承、电机轴承、抱轴承、齿轮箱轴承、齿轮传动系统、轮对)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监测、状态评估、故障预警、维修指导、健康管理服务与支持,保障复兴号动车组的运营安全,降低列车车辆维修工作量及成本,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同时对能影响运营的关键安全因素(轴承温度、横向失稳、垂向震动)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该产品报告期内实现签订万元合同。   (2)地铁车辆脱轨监测系统   为保障自动驾驶列车的运行安全,目前所有全自动驾驶地铁列车均标配走行部在线监测系统,根据浦镇厂、长客厂以及北京地铁等单位的规划,自动驾驶列车加装的走行部监测系统将集成脱轨监测功能,形成带脱轨监测的走行部监测标准化产品,并逐渐推广到所有地铁车辆中运用。预计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有亿的市场容量,每年约20亿的市场机会。根据现有城规招标和市场占有情况预估包含脱轨功能走行监测占整个走行市场的30%。项目成功突破北京市场,获得北京17号线全线供货。共中标万,已完成万合同签订,其余的在2年完成签订。   (3)地铁走行部故障诊断系统   该项目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传感器实现温度、振动、冲击等多个物理量感知,采用多数据融合、深度学习等相关技术对车辆走行部关键部件(轴箱轴承、电机轴承、齿轮箱轴承、齿轮传动系统、轮对等)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监测、状态评估、故障预警和健康管理(PHM),保障车辆运营安全,降低车辆维修工作量及成本,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报告期内,项目结题验收。目前已在多个项目批量装车,并获得10余个项目的合同订单,实现签订万元合同。   报告期公司的其他重点研发项目情况如下:   (1)城轨信息化产品研发   城轨信息化产品是一整套覆盖城市轨道交通公司资产管理及运营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产品将基于符合国内大多数城轨运营单位的管理模型进行设计与构建。通过该产品的客户化实施,为用户提供生产运营的业务咨询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未来三年的城轨信息化产品的市场容量预计为12.5亿元。该产品报告期内已结题验收,实现签订.1万元合同。   (2)城轨列车智能运维系统   面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的复杂环境,运用物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一套具有列车状态感知与跟踪、故障诊断预警、剩余寿命预测、运维智能决策、作业自动化等能力的智慧系统,保障列车安全可靠、提效节能,实现列车运维精准管理。年12月广州地铁18#22#车辆招标,预计2年4月智能运维招标,约1.2亿人民币。   (3)城轨列车三取二逻辑控制装置   针对复杂环境作用下受老化、电磁、振动、温度变化及各类型负载变化影响导致列车继电器控制电路的故障频发、检测困难、维护保养困难等共性难题,研究基于“热备三取二”的分布式可编程和安全控制技术、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从而形成基于“热备三取二”的分布式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并形成系统应用示范,从而满足复杂环境作用下的列车控制电路对安全服役性能提升需求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需求。科研示范两列车在广州地铁21号线运用。   (4)HXD型机车无动力回送辅助供电及自走行装置   该项目是为改善HXD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无火回送过程中司乘人员的乘务环境而研发的一款装置,利用本装置控制牵引电机在被拖动运行时进行再生制动发电,从而产生一定生活供电容量,满足司乘人员最基本的照明、电子装置充电、取暖、制冷、冷藏、加热等生活用电需求,从而使其能安心、安全的在机车内值守,顺利完成机车送修/回送押运任务。本装置在技术上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国共有近万台HXD型电力机车,市场容量约6亿。报告期内,该项目已在HXD1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上完成装车,正在运营考核阶段。   (5)车体外观图像检测项目   车体外观图像检测系统是一套集高速数字图像采集、实时大容量图像数据存储分析、图像特征精确定位、故障识别、自动控制、数据库及web终端于一体的智能检测系统。系统针对地铁车辆人工日检/四日检安全及维护重要项检查,采用高频图像传感器对车体关键部位进行高清二维成像,同时对走行部三维点云成像和对车门车窗及车体的彩色视频捕捉,形成多元的车体外观图像感知数据;并通过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基于数据驱动的分级预警等技术,实现列车部件典型故障诊断分析,达到辅助人工检测,减轻劳动强度,保障列车安全,提高检修效率的目的。根据轨道交通地铁规划,预估市场需求量约为15-20亿。地铁列车°外观故障检测系统已通过可获得性决策评审;受电弓检测系统已通过TR3评审。   (6)全自动驾驶车辆段安全防护系统研发   该项目针对车辆段内作业安全防护,尤其是全自动运行下车辆段内的安全防护,基于智能门禁、视频动态侦测、人员定位、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安全联锁逻辑控制等技术实现全自动驾驶车辆段内带电作业安全防护和无人区安全防护,同时利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未来三年全自动驾驶车辆段安全防护项目市场容量预计为2.7亿元。该项目已通过科研的方式,在深圳地铁进行了关键技术验证。   年度公司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个,截止年12月31日,公司共获得26项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65个。   (三)进一步完善公司业务布局,拓展公司市场渠道,提升公司竞争力,积极备战“新基建”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收购了北京华开领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补充智能运维车载产品线,完善了LCU、走行部监测和数据集成采集设备外的产品布局,实现智能运维战略布局,为公司积极备战“新基建”中“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市场积蓄新动能。   (四)公司管理持续改善   1、考核激励机制完善   完善绩效管理与考核激励机制。明确绩效考核相关细则及应用,以逐步实现公平合理、有效激励的管理目标,帮助员工及公司达成业绩承诺、实现利润和效益。根据公司项目制运用管理模式,制定项目制员工考核方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员工参与项目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部分核心管理人员引进,并对核心的管理人员、业务及技术人员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制定出台了《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并于2年1月2日前完成76名核心员工股权授予,授予数量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85%。   2、员工能力模型及培养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人才盘点及关键人才计划、继任者计划。通过识别项目关键人才,组织开展项目经理资格认证等专项培训工作,针对性加强员工赋能管理。通过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完善职级体系、鼓励员工内部竞聘等,明确员工发展目标。加强梯队建设与内部流动机制,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继续开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千帆工程”人才招募活动,为公司储备人才。   积极探索雇主品牌建设模式、加强轨道交通专业院校校企合作,首开“运达开放日”等活动,丰富招聘渠道与招聘形式,提升雇主品牌。   3、产品规划及需求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建设   (1)产品规划能力建设   公司通过建立年度5年战略规划体系,有效实现了从顶层战略业绩指标到事业群、事业部、产品线的层层分解,产品层级建立了明确的业绩目标规划,从而牵引出了明确的产品战略目标;以产品战略为导向,公司通过建立PMT团队(产品管理团队)来有效开展产品竞争性分析、市场分析、产品需求分析以及产品规格定义等工作,最终输出了清晰的产品路标规划,为TMG团队(技术管理团队)制定对应产品的技术路标规划提供了清晰的输入;以战略规划体系、产品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为支撑,公司已实现了从战略到产品,最终到技术的全流流程覆盖,并通过近3年的运行夯实了流程和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需求管理能力建设   目前公司已经具备非常完善的需求管理体系,通过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建设搭建了完善的产品需求管理能力,实现了从产品包需求到子系统需求,最终到软硬件等底层需求的层层分解;公司通过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标准的需求包需求模板和需求版本管理流程,从而有效确保了需求的合理分解和版本管控,并以TR技术评审体系实现了对需求合理性评审以及验证确认。   (3)技术管理能力建设   公司目前以自有IPD流程和公司技术标准库为核心,实现了从产品开发到技术开发、从技术开发到技术经验沉淀的技术管理能力全覆盖,整个技术管理体系由产品与技术开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两个子体系构成;产品与技术开发体系的核心是IPD流程,用以实现产品和技术从需求到开发实现,最终到验证确认和批量生产的全能力过程;技术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公司级技术标准库和经验案例库,它们实现了公司技术标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并通过与IPD流程的协作实现了技术的归档管理和定期储备。   4、在子公司管理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5家子公司(广州运达、技术服务、嘉兴运达、湖南恒信、汇友电气)ERP、PLM信息系统的上线建设,统一报表合并平台,将业财一体化落实到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子公司的核心业务管理,规范信息技术的标准体系,提升公司管理效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软件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及产业化能力,公司产品在所处行业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均为轨道交通智能系统领域的资深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长期、丰富的技术及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   凭借多年的行业技术与经验积累,公司已经掌握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轨道交通智能系统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轨道交通运营仿真培训系统产品创造了国内轨道交通仿真培训产品与技术领域的多项第一,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促进了行业技术发展。同时,公司持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一级证书,在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年度公司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个,截止年12月31日,公司共获得26项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65个。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运达科技是行业领先的轨道交通智能系统供应商,产品线布局涉及机车车辆业务板块、轨道交通电气化业务板块、智能物流及仓储业务板块,为轨道交通提供车辆段专业集成解决方案、智能运维系统解决方案、智慧培训系统解决方案、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智能牵引供电系统解决方案及运维服务。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智能系统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轨道交通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营保障。   未来公司将形成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为核心业务,以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制造与智能系统、牵引供电设备制造与系统、货物运输专业设备与系统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   1、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铁路运输需求不断增加,为轨道交通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轨道交通行业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在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高铁在全球的崛起,也为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时机。预计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也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铁路交通方面,在持续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投资的带动下,铁路总投资每年稳定在亿元,铁路制造业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9万公里,到“十三五”末预计达到15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规划建设1.1万公里,截止年底,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铁3.5万公里;川藏线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总投资亿元;国家正大力推进城市群建设,城际铁路建设将会有所发展,到“十三五”末城际和市域(郊)铁路规模达到0公里左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发布,助推车辆检测监测装备智能化、铁路货运信息化以及铁路基础设施监测自动化;复兴号动车组系列逐步投入使用,同时既有车辆及装备的运维市场规模巨大,因此铁路智能化装备将保持较高的市场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大发展阶段。截至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27公里。年当年,中国内地共新增温州、济南、常州、徐州、呼和浩特5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另有27个城市有新增线路(段)投运,新增运营线路26条,新开延伸段或后通段24段,新增运营线路长度共计.77公里,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年共有45个城市进行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在建线路共计条,约公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发布,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需求旺盛。中国已形成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   在相关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推动下,轨道交通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我国轨道交通在未来5-10年仍将保持较快发展,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维护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我国高铁产品和技术出口潜力巨大。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带动相关运营安全、维护需求的快速发展。   2、公司三年发展规划   未来三年,公司将坚持构建“贴近客户”的核心能力,针对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公司主营业务聚焦到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上来;以既有发展成果为基础,借助外部资本的力量,通过加大产品开发投入和进行必要的重组并购、战略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产品线、经营领域的整合、扩充和经营规模的提升。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将公司建成产值超百亿的轨道交通智能科技企业。   在本规划期内,公司将专注于轨道交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在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牵引供电与货物运输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取得产品、集成技术及服务等系统性竞争优势。   强化铁路机务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传统领域的经营,进一步发展既有的轨道交通仿真培训设备、车载智能检测设备、机务段/客整所(城轨车辆段)检测、控制与信息化产品业务,该类产品的合同交付、技术升级、质量提升、产品线及应用领域拓展、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等任务仍将是今后三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基于既有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智慧培训解决方案、智能运维解决方案以及专业集成解决方案,并力争在规划期内落地。   以既有的技术及团队资源为基础,以投资、兼并及战略合作为主要手段,将经营领域逐步向轨道交通其它专业领域拓展,形成覆盖轨道交通主要专业领域的产业布局。将西南交通大学学科优势明显的牵引供电专业作为重点拓展方向,打造集牵引供电一次设备、继电保护、调度控制及智能检测于一体的牵引供电与货物运输专业设备及系统全产业链,形成智能牵引供电系统解决方案、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同时   持续   公司产品体系将努力向整体解决方案方向发展,逐步成为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牵引供电与货物运输专业设备及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集成的主流供应商。   跟随国家战略,加强国际市场拓展。   3、公司2年经营计划   2年,公司将继续专注于轨道交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坚持以公司发展规划为指引,认真推进以下各项重要工作落实,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目标。   国铁业务:完成高铁多工种综合培训系统项目立项,推进多工种综合培训系统的科研工作;确定公里动力集动智慧运维解决方案试验田;协助完成动车组模拟驾驶实作考试试点工作,完善动车组模拟驾驶实作考试评价标准及考试规范;与至少一家客户确定智慧培训战略合作方向,签订战略合作书;拓展各子公司资源,确定新产品科研项目、培训产品、车载产品、集成产品大规模落地;车载产品市场份额提升;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质量整治会、培训现场会等市场活动以提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建设战略中心;加强销售团队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相关人员能力建设、BG整体的能力建设。   城轨业务:催熟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智慧培训解决方案、智慧车辆段解决方案;车载产品在国内市场制高点实现突破;走行部在价值区域实现突破;地铁实训项目完成合同签订;战略区域人力到位,队伍作战能力提升。   运维服务业务:形成运达既有车辆及地面设备维保能力;开展客车、城轨、动车车辆设备维保试点;开展机务标准化地面设备维保试点;寻找与车辆制造商的合作机会;提升DCV检修份额;拓展动车高级修项目;拓展城轨检修项目。   牵引供电设备:建设能馈装置销售队伍,提高既有产品份额;车载辅助电源新产品研发;变电所智能开关柜研发样机完成;接触网隔离开关智能型监控装置,形成量产;   仓储物流业务:完善、优化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参与智慧机务段、智慧车辆段、智慧货运站场等方案建设;结合信息化产品研发中心,加强建设数据分析团队;工业物联网智能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KIT板检测系统的完善定型、轮对库集成及相关功能开发,转向架库集成及相关功能开发,智能微库集成及相关功能开发等。   内部治理:建设能有效保障战略落地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快速补充高水平关键岗位人员,维持稳定、高效的公司管理体系;持续推进端到端跨部门管理体系和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建设;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适用、安全高效的公司管理信息系统。   采取灵活的方式鼓励团队和个人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逐步形成公司的创新氛围和创新体系;建立公司部门间核算考核体系,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公司竞争力;以责任、结果为导向,鼓励有意愿、有抱负、有能力的员工奋勇开创事业,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实现客户、员工及公司的多赢局面。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