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做招聘的生涯里,一个23岁的男生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年7月的一个下午,从我见到这名男生到他做完自我介绍,我都没有看清他的脸,他的头一直低着。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内向,不怎么自信的面试者。
直到我出于好奇随口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公司的服务器为什么用windows系统不用linux?”,他沉默了一下,哭了。大概五分钟左右,他抬起头跟我说他不知道,因为这份简历是假的,是他的指导老师给他写的。
竭泽而渔,一张由培训机构编织的网
在年之后,刚到北京的程序员大概都会经历两件事,被黑中介骗房租,被培训机构骗去上课。这其中好像还有一点因果关系,因为被黑中介骗走了生活费,所以急于找工作,这一着急,就让培训机构嗅到一丝金钱的味道。
一切都要从一通电话说起那时,招聘网站对企业的审核并不严格,这就让培训机构有了可乘之机。机构把自己精心打扮,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发布着各式各样诱人的招聘信息。
提供宿舍、带薪培训、月薪过万、上市企业、国家级项目,这里的任何一个字眼都能让刚毕业的学生热血沸腾,毫不犹豫的投出简历。这时候的他们志得意满,心中还有点忐忑,不知道对方能不能看上自己的简历。熟不知,对方根本不在乎他简历上写的内容,只要有电话就够了。培训机构的电销们会给所有投简历的人打邀约面试的电话,在电话里他们会答应候选人一切的要求。
除了主动上钩的人,电销每天都会从招聘网站上搜寻所谓的优质客户。应届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普通本科或大专生,这些人就是电销的目标。
这种好工作为什么会给我打电话?,疑虑在心中一闪而过,随之而来的是兴奋,他们在北京太需要机会了。
咨他!咨他,这是培训机构的行话,一般是销售专员/招聘专员在面试候选人之前,销售经理常说的一句话。有为销售专员打气的意思,让他把候选人拿下。在培训公司,销售人员的职责就是让来面试的人交钱上课。这其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抓住候选人内心最脆弱的一个点进行猛攻,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打压。
你学历不行,你工作经验不行,你看你面试之前做的题一道都没对,他们会挑尽候选人简历中的所有问题,对每一个点进行打压。摧毁候选人的信心,是销售要做的第一件事。在候选人的信心跌到谷底的时候,销售便会把带薪培训的理念灌输给候选人。
销售会对候选人说:你看,你目前的水平还不能直接进入项目组工作,需要先进行4-6个月的培训,但你放心我们的培训是带薪的,虽然薪水不多但能保证你的基本生活。实际上,所谓的带薪培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带薪也只是本来的课程,让候选人在贷款的时候贷出,多出来的那就是所谓的薪水,每个月发给候选人。
关于贷款这个字眼,全程是不会出现的,如果候选人问到,为什么要办贷款,销售会说:你想啊,公司不仅给你提供培训,还给你发工资,如果你培训之后走了,公司多亏啊。这个钱就是相当于一个保证金,保证你能在公司工作2年,等你培训完了能进项目组了,公司每个月给你开1w2的工资,然后从你工资里扣,当做培训的费用。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如果候选人还有犹豫,销售的同事们就会化身为人力资源总监、项目经理,展开车轮战。我们这个培训计划没有几个位置了,你不要别人抢着要,你看看你后边还排了多少面试的人。,我跟你说实话,你这个学历这个技术,出去是很难生存的,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你在犹豫什么?,有时候他们也会打感情牌,从候选人的家境父母出发,你看看,你爸妈培养你念大学容易么?你这样对得起他们么?
为了让候选人交钱,他们什么话都说的出来。
校招从招聘网站上获得的生源对于培训机构还算是小数目,真正的大头在每年的春招和秋招。他们会像企业一样在高校里开展宣讲会。
培训机构的宣讲会有点类似于成功学,在现场有制作精良的ppt,有所谓的项目总监给学生们讲述他们的项目是多么的强,多么的多。有扮演普通员工的人,讲述他们如何从一个小山村走到北京,进入这家公司,讲这家公司如何培养了他,他如何的感动。还有职业发展规划导师,讲述互联网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我们这个培训计划能如何帮助到每一个大学生在这条职业发展的路上走的更远。
伴随着现场的掌声,抽奖,还在念书的大学生们丝毫没有感觉这是一帮骗子。只要有一个人报名,就相当于搞定了一个宿舍,一个班。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推到了第一块,后边的人会争先恐后的报名。培训机构需要做的,只是数钱而已。
被吃干抹净的底层程序员他们中的有些人,来北京两年甚至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HR,从一个培训机构被骗到另一个培训机构,有些人甚至经历了两三次培训,身上背了近10w的贷款,这其中包括逾期的滞纳金和违约的罚款。
有一次,我去培训机构招聘,刚好碰见一个学生因为知道了贷款的事情哭着跪下苦求机构负责人给他退钱。我现在还记得那名负责人当时是这么说的:你要是个男人就站起来,给我学下去!你现在这样你觉得你对得起谁?当时的我有些恍惚,负责人正气凛然的语气,让我甚至无法分辨机构负责人是不是真的在鼓励那名学生,还是只为了学生交的钱。直到那名学生的半只脚踏出了窗外,用自杀做威胁,才让负责人妥协,拿回了自己的钱。
直到年左右,伴随着p2p和培训机构的不断爆雷,这一切才慢慢平静下来。但让我无法忘记的的是培训机构那些销售的笑脸和学生们空洞的眼神。
后记
我在年7月面试的那名男孩,在我的推荐下进入了我们公司在成都的分公司。这也是我能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