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不需要预演一位父亲的教育心得

思辨篇之十四

文燕是82年的,40出头的她是一家地方性物流公司的中层。她有一个12岁的儿子,已经上五年级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儿子的教育就占据了文燕的绝大部分精力,除了工作,文燕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了教育孩子上,家庭辅导,培训陪读,假期培优......但文燕渐渐顶不住了,很多时候她觉得身心疲惫,自己的付出似乎没有得到儿子变得优秀的正反馈,换来的反而是儿子日益增长的不满和叛逆。

01

文燕没有上过大学,初中毕业就进了职高,学的专业是礼仪服务(据说出来当空姐),但毕业后的现实是根本没有稳定的工作机会,偶尔有个什么开业庆典,奠基仪式可以学有所用。但这样的工作没有持续性,收入也是断断续续,文燕就反复在找工作换工作的循环里尝到了生活的艰难,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好几年。

后来文燕经熟人介绍辗转来到了这家本地物流公司,公司不大,但刚好站在中国物流行业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上。后面几年,公司业务节节攀升,文燕也稳定下来,从跟单员到库管员再到办公室,她一干就是十几年。

后来物流行业增长趋缓,文燕的收入虽然比不上之前最好的几年,但好在稳定。而且除了双十一,6.18,以及节假日前后,文燕的工作倒也算清闲。

这期间文燕结了婚,她老公是跑销售的,收入尚可,但一年到头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外地,所以后面小两口有了儿子后,教育培养儿子的责任几乎全落在文燕头上。

02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文燕要工作,大部分时间还要独自负责孩子的生活,教导孩子的学习。时间长了,文燕就有些吃不消,两口子一商量,就决定让文燕在单位换一个更轻松的岗位,以兼顾孩子的教育培养。

工作岗位调动了,收入也降低了不少,而且也没有了仕途的上升空间。但文燕觉得自己的“牺牲”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她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文燕两口子的收入水平堪堪中等,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她一切都以最高标准要求。

学而思的语数外全包,一万一年的钢琴,每到周末和假期一节的培优课,还有美术,主持,篮球……,文燕在儿子的培养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精力,她真的不想让儿子和自己一样因为读书少而直到中年都为生活而奔波。

她希望儿子从读书开始就超人一等,赢在起跑线上,不再重复自己的人生。

03

儿子小的时候还很听话,懵懵懂懂,父母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似乎这些课外的教培也很有效果。

但从三年级开始儿子就开始叛逆,不想再弹钢琴,不想把仅剩的自由时间拿去练书法,不想每天课后再上学而思的培优课……文燕的教育压力大增,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两母子常常说不到两句就开始吵,而后也总是以文燕“我全都是为你好”而结束。但有好几次,文燕分明听见被逼迫的儿子小声地咕噜着“你不是为了我好,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从此以后,儿子课外辅导和培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有时期末考试成绩还不如没有参加课外培训的孩子,这是花了大价钱费了大心思的文燕不可容忍的。于是文燕更加严厉的管理儿子的时间,逼着孩子学习;孩子也同样更加反感母亲的唠叨和逼迫式教育,逆反情绪严重。母子俩就在这样的逼压和反抗的恶性循环中不断争吵和闹别扭,有时甚至都影响到正常的亲子关系了。

04

文燕也常常扪心自问:难道从小严格要求孩子不对吗?现在孩子多吃苦,以后学习工作都会越来越好啊;正因为我吃了没读书的亏,才希望儿子刻苦学习,变得优秀,有错吗?

但现实是小时候和睦的母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有时因为儿子的懈怠而又不服管教甚至让文燕都没了上班的心思,饭也不想做……直到一次两母子再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文燕气在头上,直接动了手,儿子却不再反抗,只是愤怒的看着自己的妈妈,声嘶揭底的吼出了那句“我恨你!”

文燕懵了,感情付出最多,精力投入最大的儿子口中的这句“我恨你”,彻底把文燕击倒了。这次争吵草草收场,文燕也没有心思和耐心在争吵的后期再给儿子讲道理,表达“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冷静下来后,文燕开始认真的思考原因,思考自己的作法和儿子的叛逆。

文燕其实一直不想承认的是:

把自己的过去等同于孩子的现在,

她对过去的自己有多悔恨与反感,就对现在的儿子有多苛责和压抑……

文燕在想,真的要让儿子感受到鼓励和宽容,恐怕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过往的宽容吧。

毕竟,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不需要预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