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非常好奇,那些在行业里游刃有余的人,比如优秀的销售、咨询师、培训师等,他们有的口才卓越、有的极具亲和力、有的目光敏锐……总之有着符合职业身份的各式优点。
那么,到底是他们天生适合吃这碗饭,还是通过入行后的不断强化使自己业务熟练?天资一般的人,到底能不能通过刻意训练走到队伍的前列?
对于这个疑惑,日本心理专家古宫昇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出了回答。
作者古宫昇出身贫寒,深受原生家庭伤害,成长过程中无自卑、敏感与愤怒相伴。然而,他却能从卑微中蜕变,成为心理学博士。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但要求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有过人的亲和力,这样才能面对各种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从业20年间,他不断突破文化壁垒,帮助日美两国余受助者打开心结;作为大学教授,他为多国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传道解惑、指点迷津。
人在世上,触底反弹的能力很重要,八面玲珑也很重要。古宫昇在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自己从无到有的心得:
1社交达人必备共情思维共情,一种未被欣赏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卡尔·罗杰斯
《共情式沟通》中举了一个例子,公司活动中,一个青年自我介绍:我比较害羞,人很内向,不爱说话。但是,你们有需要的话,一定要告诉我啊。请多关照……
现实中这么做的人真不少,看过一个相亲节目,一个女嘉宾上来就说:我可能不够优秀,不够漂亮,不够温柔,不够努力,但是,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是最真实的……
一段看似十分真诚感人的自我介绍,她自己应该也是被感动了,然而在场的男嘉宾们却和电视机前的我们一样疑惑:不优秀又不努力,也不温柔,谁稀罕你多么真实啊,自我介绍为什么不说些有亮点的东西?
沟通看似很随意的事情,但是有些场合就要暗暗地刻意。古宫昇认为,这种自我介绍就是犯了社交大忌,翻译过来,就等于说:我拒绝主动给予你,请你单方面地给予我。
想想也是,无论是职场还是相亲,人与人无论是同类还是互补,只有你来我往,感情才可能流动起来,不可能单方面一厢情愿去付出感情。
作者还总结出诸如:要放下身段、学会示弱、学会谅解、学会理解等八条理论,作为咨询师,他就是靠这些理论摆脱原生家庭局限,在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受助者沟通时都能得心应手。
2共情沟通技巧无处不在刻意的训练到底有没有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然怎么会有题海战术和一万小时定律之类的东西。
古宫昇和中国的话术大师蔡康永都有一个说话讨人喜欢的秘籍:夸女士要夸气质好,无论什么年龄的女士都会很开心。这不是什么机密,都是些日常琐碎里扒拉出来的一小点经验,只是如果没有人指点,一个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夸人也要有细节有重点。
公司一位女同事不幸失去了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有一次,这个女同事主动说起了自己那段痛苦的经历,同事们都很能理解她的感受,顺着她的话静静地听,只有一个公认的很二很不会说话的同事说:“医院,谁叫你不早吃药?”
为什么有的人受欢迎,有的人让人觉得处得心累,会不会倾听,能不能顺着别人的思路说很重要。
当别人倾述时,不需要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多去感受对方的处境,多问对方是怎么想的,传达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