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衣非常合身,穿上真暖和,谢谢叔叔们一直惦记着我们。”瓦厂镇小学的同学们穿上棉衣后,无比激动地说。一件件棉衣棉裤,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次次真诚地帮扶,是沉沉甸甸的真情与关爱,也是华夏银行成都分行脱贫攻坚后,续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年7月,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向分行全体员工发出选拔乡村振兴定点帮扶驻村干部的号召。经过分行的精挑细选,彭寿全、张翼两名优秀的年轻人作为华夏银行驻村工作队员,被派驻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镇君依村。自当年8月入驻君依村以来,两名年轻人始终坚持吃住在村,坚守一线,三百多个日夜,几千公里山路,上万字的调研材料,两名华夏银行成都分行的年轻人克服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坚守岗位,为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协助办理惠农贷款、组织大龄疾病义诊、申请野猪损毁粮食补贴等,从多维度多方向进行入手,努力做好乡村振兴助推作用。
做好党建结对,促进基层党组织发展。驻村干部初拟了《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党组织与君依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行动方案》,协调分行主要领导对君依村困难户进行了一对一帮扶结对认领。针对君依村基层党组织已有近50名党员,但党员活动室较为简陋的困难,向分行申请资金元,对党建活动室内部进行全面翻修,购买书柜、会议桌椅、办公设施等,制作宣传墙、党员信息栏、党规党纪党史宣传物料等,大大改善了君依村党组织活动的基本条件。
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积极开展教育帮扶。年12月华夏银行驻村工作队向分行党委申请资金元,为瓦厂镇小学购买了一整套教学电子白板、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同时为36名困难儿童每人送去一套冬季衣物,并组织单位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为瓦厂镇小学捐赠各类书籍共计余册。年4月协调资金元,为瓦厂镇中学捐赠速印机、办公电脑以及电子显示屏等设备。
大力开展消费帮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君依村目前的主要支柱产业即核桃和花椒,但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难实现外销。为了让大山里的好产品更好地走出去,驻村工作队推动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开展了消费帮扶。年7月开始,驻村干部在暑热中走村串户组织货源,联系网商平台帮助二次加工,自拍广告利用分行工作群开展宣传。同时,这一构想得到了分行党委的大力支持,牵头组织单位员工及社会企业购买君依村的红花椒,截至目前产品销售额达到12万余元,平均为每户增收约元。
维护基层公共安全,维护乡村稳定发展。为了认真落实凉山州护林防火的工作,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季节,华夏银行驻村工作队的两名青年人每周都会与值班村民一道,翻山越岭跋涉几十公里,查看各处火灾隐患。考虑到君依村的消防器具短缺,驻村队员特向分行协调了元,为木里县捐赠消防水车一台,为君依村捐赠各类护林防火消防器具,还专门为村上购买一辆摩托车作为村公所山岭巡查所用。年以来,为解决村里防疫物资短缺的困难,两人向分行协调了元为君依村每户捐赠口罩50只以及消毒酒精1瓶。
因需施策,全方位将帮扶触及每一个村民。组织培训,提升村民文化知识水平。结合君依村村民普遍劳动技能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等实际,自年8月以来,驻村工作队共计组织8次不同形式内容的培训,其中包括劳动技能培训2次,村组干部能力提升培训2次,金融知识及防诈宣传3次,致富带头人培训1次。帮扶务工就业,拓展收入来源渠道。共计组织约20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大改善了其收支逆差现状。帮扶特殊人群,送上爱心温暖。为让监测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等困难人群安度寒冬,年底2人向分行协调资金元,特开展暖冬行动,为君依村余户困难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为14户特困户送去床上6件套,让物资入户,温暖入村。
结合政府规划,支持乡村发展久久为功。驻村工作队多次入山下地对君依村的现有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勘察,协调分行党组成员同村两委共商产业发展问题,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支持乡村建设项目。在基建方面,安全用水以及灌溉用水保障水路建设全长约90公里、君依村同组路以及连户路硬化建设全长约80公里等;在产业方面,包括魔芋种植亩、药材种植余亩、肉牛头、肉羊只等。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方面,协调政府支持建设家庭厕所革命余户,公共厕所建设5处,太阳能路灯约只等。
自年入驻君依村以来,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彭寿全、张翼两名驻村干部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和感悟。
扶贫工作随笔
彭寿全
我成长于四川省广安市的某个小乡村,生活算不得富足。
年7月,我也能有一个机会去偏远地区参与乡村振兴帮扶,这一刻我心里是忐忑的,也是坚定的,我究竟能否胜任与坚持,坚定的是平凡的我也能有机会为国家大计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从不发朋友圈的我,在出发那天发了一条“奔向没有诗的远方”。这一刻是激动的,也是落寞的,是啊,在那远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但广阔天地却有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道路蜿蜒崎岖,道阻且长。君依村面积达46.8平方公里,依山而建,林木茂密,道路幽暗狭长,部分通组路已硬化还好,未硬化的基本都是泥泞碎石,又因农户住所极为分散,想要走路入户是根本行不通的,只能骑坐摩托入户,而摩托就意味着未知与危险。村上有些路真的危险,其中有一节路,就建在悬崖上,路宽不到50公分,碎石路面,左边是峭壁,右边是悬崖,而且还没有护栏。我第一次过这条路的时候,心真的就悬着的。这一年,我们村已接连发生了好几次大小事故,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只是偶尔擦伤破皮。
因为吃住在村,自起炉灶,生鲜肉食来源是我们一开始考虑的一个最大问题,因为镇上基本看不见肉贩,也就开始担心起了村民吃肉的问题,但随着入户工作的一步步展开,才发现是我们多想了,村民们家家育有肥猪,户户种有田地。路虽难行,但人情暖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都有热乎乎的酥油茶,还有盛情难却的特色佳肴,慢慢地我们与村民打成一片,一同载歌载舞。
这边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了一点,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成历史,人人吃得饱,穿得暖,适龄孩童有书读,孤寡老人有人顾,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发展。驻村一年多来,我们助教育,扶经济,扩产业,为未来做铺垫,为当下谋发展,村民的收入也切实得到了提高,从10月份“回头看”数据来看,我们村的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较去年同比增加已超15%,同时,通过产业扶持项目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扶贫工作随笔
张翼
刚开始来到君依村入户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我们就遇到过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因为年轻时一直单身,到现在也没人给他养老,没有收入来源,仅靠每个月的低保过生活,有时其他村民会给他带点吃的用的。去他家入户调查时,看到他生活的环境很脏很乱,大冬天身上也仅仅穿着一件背心和一件薄外套,当时的我已经被深深触动到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生活,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帮他改善生活,至少吃的穿的能够保证。也是从这时起,我才真正明白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应该去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帮助农户。
有时会遭遇大雪天气,入户变得十分困难,在深雪地带我们骑着摩托只能慢慢往前挪动,因为一旁就是悬崖,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紧张得手脚冻僵都感觉不到。在去调查走访一些在深山里的农户,有些信息我们需要录入手机的系统里面,但是山里的信号不好,我们甚至会爬到太阳能接收器旁边才能接收到一点点信号,把录入工作完成。
在乡村工作的同时也很感慨乡村的变化之大,硬化路能够通入村里的每一户农户,村民的出入都很方便,不用担心雨季出不了门。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道路交通能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帮助村上的核桃以及其他农产品销售出去,也能把其他地区的需求品带来村上,而且今年村里的通组路大部分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夜晚通行的安全也有了更大的保障。如今村上农户的厕所已经全是城市里的蹲厕或是马桶,都贴有瓷砖,卫生条件相比脱贫前好太多了。此外,来到君依村之前,在我的印象里山里的乡村信号不好,没有网络,可是在我来到这里后,才发现宽带网络已经几乎覆盖全村,每家每户都能用上互联网,让村里的孩子学习到更广阔的知识,有些农户还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自家种的花椒、核桃、羊肚菌等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