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速发展亟待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培训给企业员工素质能力提升搭建了快速通道,当前企业培训大多集中在管理类和通用技术类培训,经过多年悉心观察和扎心总结培训行业之乱象,以下七条典型特征,呈各位阅示。
乱象一
用托儿做场设局
这类通常是公开的广告课,两个小时内成功地抓住受训者的心,签订培训套餐。培训现场一定选在有舞台有灯光的场所,大幕徐徐拉开,音乐响起,先由几名助教在台上跳一小段热身操,突然鼓声大作、射灯闪烁,培训师身穿华丽的礼服,有时还戴着领结,闪亮登场。
托儿带领受训者有节奏的鼓掌,有规律喊起:好!很好!非常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培训师开始叙述故事,突然问向受训者,“我们能不能做到”,托儿带领大家答道“能!能!”,
培训师喝道“大声点”,下面齐声喊“能!”
培训师又喝道“我们有没有信心?”下面排山倒海的发出“有!”
中场休息,助教带领受训者热身,前后左右的受训者以按肩、揉腰、捶背等肢体接触,每个受训者周边都夹杂着托儿、培训公司工作人员,在享受异性按摩中处于放松飘乎的状态。
培训鱼骨排型的课桌混有托儿和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受训者去趟洗手间都有人陪同,中场想溜得有充足的理由。最终的结果是把受训者带进培训氛围里,稀里糊涂就签单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乱象二
靠小说作品凑场
某些培训师讲课与旧时茶馆里说书的最大区别是现场有一个大大的PPT投影,培训师不管讲什么现代管理课程都能绕到他自己熟悉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的故事人物中,开场时先会提几句培训主题内容,不管是领导力、执行力、高绩效团队、时间管理的培训主题,不出半小时就某些培训师进入自我发挥境地:刘备带团队,猪八戒好色的性格分析、王熙凤打理贾府,凡是举例,必定引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不管你啥培训,都以不变应万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面上还有培训师的案例里会拿家常里短,从小挨老爸痛揍、与老婆争执、教育儿子的事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全然不顾听课者的年龄、职位的感受。
还有一些人力资源公司是做劳动力低端的劳务外包业务,帮助企业招聘操作工人、保安、保洁等岗位,因与甲方HR交流机会较多,有一定的人脉基础,能够及时了解甲方年度培训计划,有承接培训业务的有利条件。其实这些人力资源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师资团队,临时找外部培训师,受培训预算费用过低,即便培训师条件不达标,他们也会主动帮助培训师包装或直接作假,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乱象三
假大师之名骗财骗色
身穿长袍马褂,手戴木质珠链、摇着纸扇,这场暗含大量泥沙的国学浪潮,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汹涌澎拜时,无数易学、孔学、道学等大师如神兵天降重现江湖,培训行业也少不了这些人的身影。
在培训现场互动中,大师用激情大声质问台下的听众,你们有给父母洗过脚吗?给父母下跪磕过头吗?做到父母在不远行吗?台下听众被大师责问的一脸羞愧,大师告诉大家自己每天都要给80岁的母亲洗脚,离开母亲的房间要倒着退出。
这些大师本身并无中国古典文化修养,更不可能有研究,无非讲些孝顺父母、三纲无常,然后赞叹我们祖先文化多么优秀,教小孩子下跪作揖、拿弟子规做杀手锏,奴化人格意志、崇尚妇德,鼓吹封建糟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追寻大师的成长路径,大多非科班史学研究人员,混杂着高中没读完就游走于江湖与市井之流,当过保安、贩过车票、卖过古玩,做过传销,平日里看过武侠小说、追过清宫电视剧,对于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多少有些碎片记忆。但是大师深知中国人固有的奴性文化根深蒂固,稍作宣传便能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求。做哪行当都不如摇身一变成国学大师轻松自在、赚钱快,道貌岸然地坐在讲坛上为人传经授道,满嘴佛陀、孔子、老子,仿佛孔孟在世,显得高深莫测,却又张冠李戴不成史学体系。给那些虔诚的大姑娘、哀怨小媳妇、不如意的生意人灌输毒鸡汤,临了,还能再享受一对一的“私人辅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乱象四
凭虚假简介唬人
培训师简介不同于求职者简历那样真实具体,所以它叫简介而不是简历。你会发现简介上只有含糊的硕士或博士头衔,而不会提供高校名称;简介上有世界强企业的任职经历,但不会写清楚是哪家强企业的分支机构的某个具体职位;简介上担任“中国某某机构的专家“、”中华某某智库的学者“,这些都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机构;简介上取得国外“***”、”*****”机构的认证师证书,而这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内某个培训公司自己杜撰的。简介上再配以西服革履光鲜的照片,或双臂交叉,或单手撑腮,包装成听众愿意看到的成功人氏的形象。
培训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成果,拿什么上讲台忽悠的呢?有个活跃在培训圈里的“大师“,不管是什么类的培训课件他都能讲,号称是培训行业的“白皮百搭“,他会用一个晚上东抄西凑别人的课件,第二天便可以登台讲课,即便被发现是水货,但是没有关系,脸皮厚,换个地方依然可以再去忽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九年义务教育过没读完的培训师,在简介上敢吹嘘是复旦、清华、南大、东南等著名大学的外聘讲师,头衔越大自抬身价,就显得越有水平。这种吹嘘居然没有被大学追究,通过了解高校的领导得知,著名大学下属的学院多达几十个,各学院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外聘讲师,这些培训师只是打着某某大学并没有写明学院名称,处在大学与学院两不管境地。还有些曾经参与过网络招聘机构活动,组织多名HR工作经历人士去高校给毕业生做职业生涯或面试技巧方面分享,虽然每位分享的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但到了骗子的简介里就摇身变成某著名高校聘用讲师。
所以啊,需要购买培训服务的企业一定要擦亮眼睛。
高校的外聘讲师如果没有聘书或聘用合同的,百分百是假滴!
年以后的讲师的学历要查学信网证明,不要被博士、硕士的帽子给忽悠了!
签订培训合同时,把培训师身份学历真假例为赔偿金条款,一验查实有假,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乱象五
拿原始道德误导
此种以公开课和拓展培训为常见,迎面映入眼帘的是PPT上大红大绿大蓝的PPT上有加粗加大的文字,巨大的问号或感叹号。现场也极度煽情,培训师每句话都具有朗诵感染力,先叙述完故事,然后质问受训人员:你对得起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对得起妻儿期盼的眼神吗?对得起老板对得起工资吗?培训师目光如炬盯着让受训者,现场音乐响起,营造悲凄氛围让大部分受训者羞愧难当、感同身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培训内容与培训主题无关,基本理论都没介绍清楚,全场像看了电影、听评书一样,被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包围,培训师偶尔会抖个包袱,说段荤段子,培训现场时尔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时尔音乐响起叩问灵魂。
此时,托儿们以学员的身份或上台或站在座位分享,饱含热泪,听过某某老师的课之后,人生发生了巨大转变,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最后的导向无非是要受训者感恩回报老板,给不给工资都要老实干活,不可有二心。这类课程深得小老板们热捧,市场需求量火爆,培训师开发这类课程,每年给课程封面改个时尚名称,一个课件可以吃上好几年了。
乱象六
靠立场偏离刷噱头
“企业员工培训”起源于西方管理学,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受训者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通常是受训者有需要学习的意愿后,通过机构组织师资、场地和会场服务,学员或企业方交费用培训,培训师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授课。学员与培训师是销售方与购买方的关系。
中国传统技艺学相声、评弹、学剃头、木匠等行当,收学徒,是按师门派来拜师求艺。学徒不用交学费,先跪拜行拜师礼,按入门先后顺序分师兄弟,吃住在师傅园子里,学艺的同时还顺便给师傅家带孩子,侍候师母。师傅与学徒是父子关系。
最近看到一则朋友圈,“某国际职业培训导师”的收徒仪式圆满成功,按字辈入室,导师正坐在椅子上,下面多个男男女女徒弟并排跪拜磕头,口诵入门誓词,后面居然围绕几个着看热闹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别培训师受自身教育素质影响,没有接受系统的政治学习提升,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都偏离主旋律,在培训讲台上举例现当代史以及实政时,不能够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例举时出现以点代面夸大极端负面,不能公正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在讲台上隐晦地宣扬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漂亮口号,以偏激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将个人落迫不如意归结于国家体制。
乱象七
师资鱼龙混杂
培训师来源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高校教师出来做培训师,理论扎实但缺乏实操案例;二是咨询行业的咨询师客串培训师,理论及案例都较丰富,但知识点满堂灌,缺乏表达技巧;三是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师,经过专业培训师训练,潜心大钻研三两个专业领域,形成独到的专业创新,或出书或讲学,将自己的技能与经验传授给其他人,成为本行业的专职讲师,从而获得回报。
然而,培训市场培训师来源五花八门,素质良莠不齐,有做传销的、卖化妆品微商的,还有部队退伍女兵、保险公司销售员、工厂里溜肩耍滑的班组长,能说会道的厨子、四零五零下岗失业人员……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但却都有着外向活跃的性格、能说会道的嘴皮子、随机应变的能力、不怕出丑的胆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批人的特点是学历低、无理论基础,持假专业资质,自然也没有资格进入品牌培训机构或咨询公司,他们自立山头成立咨询公司或培训公司,求助于品牌公司工作人员索要资料,东拼西凑就成为自己的教学PPT,自我包装成某某著名培训大师、某研究院院长,混迹在各活动沙龙、培训班、企业内训场所,有无课酬都欣然接受,蹭热度、立人设,非常享受被无知学员奉为人生导师刷存在感。
画像一:身着西服、一手持话筒一手插裤兜,声音宏亮、口若悬河、抑扬顿挫;
画像二:身着中式对襟服饰,低头背诵一段三字经或古人语句,现场灯光恍惚、装神弄鬼;
画像三:女培养师,虽着西服却配低胸领口衬衫,腥红嘴唇和假睫毛,走动时浓重的香水味熏得头晕。把销售化妆品的技能带到了培训室,必着港台音,偶尔夹一两个单词,主谓宾还得颠倒着说。
对这种无学历、无资证、无研究成果的“三无伪培训师”——借用***曾经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中指出的:有一副对子,就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