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ToB新路径从做关系到见效果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www.csjkc.com/yydt/511.html

提问:为什么中国ToB互联网企业很难赚到钱?

回答:第一,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整个市场在增长,在不断做大的蛋糕中,企业分到一杯羹很容易。过去的中国市场有增长红利,企业轻轻松松就能赚钱,根本就不急需提高效率。

并且,拥有人口红利的中国市场,相比于“堆人”带来的经济效益,管理和流程优化软件系统投入复杂度高、周期长、甚至收益不明确。

第二,早期国内盗版软件猖獗,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经济中的重要排他性的财产权利,缺乏社会共识的基础。

第三,产品创新能力低下,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竞争下就容易催生“低价、熟人”模式,其中低价会使行业竞争越来越不健康,导致企业利润低下;以销售为导向的熟人关系网络让产品创新成为枉然。长此以往,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根本解决不了自身问题,而缺乏创新能力的ToB企业也很难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提问:为什么美国能诞生市值几千亿美金的ToB互联网企业?

回答: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中,ToC企业广为人知的有Facebook、Google、Amazon等,ToB企业有Salesforce、Workday、Shopify等,从数量、市值和用户长期LTV价值上来讲,ToB公司的增长大部分都超过了ToC公司。

对比中美龙头企业的市值来看,美国ToB互联网龙头Salesforce在去年11月份市值已经突破亿美元,而国内头部企业金山办公市值高位近亿人民币(约等于亿美元),高位市值相差近15倍。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美国在内战后完成了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加之天时地利人和,未受战争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龙头,虽经历过大小7次经济危机,但还是迎来了~年持续十年的增长。年后随着全球化和多极竞争局面出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基本耗尽,发展出现瓶颈,企业必须持续的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创新服务,所以企业客户的付费意愿、付费能力和付费认知都比较高。

提问:为什么中国ToB互联网企业出海很难?

回答: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大军中,ToC品牌的全球认知度领先于ToB品牌,比如抖音、华为、小米等,但很少有人说得出中国ToB品牌的名字。在陌生的市场环境下,商业法规、用户习惯、文化隔阂等种种障碍下,出海之路面临更加复杂的背景。

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ToB元年。

~年间,资本成规模地涌入企业服务赛道。据IT桔子统计,年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数量仅为次,年和年分别达到次和次,以一年翻一倍的速度迅速增长。

然而,六七年过去之后,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的许多ToB软件企业仍然处于增长缓慢、不成规模或亏损状态。很多ToB企业还在用过去销售驱动、关系驱动的打法,在传统路径下零和博弈,就是抢生意。

抢生意的逻辑就是比关系,比价格,这显然是蒙上眼睛、依靠惯性去挤一条越走越窄的路。中国ToB软件企业迫切的需要寻找到一条新路径,来破解上述困境。

最近我走访了一家提供企业学习软件的科技型公司——UMU互动学习平台,UMU含义是“YOU,Me、Us”,寓意连接人与知识,加速知识流动;也可以理解为“Understand、Memorize、Use”,寓意学习所达到的不同阶段:理解、记忆、应用。

UMU成立于年,是一家以技术驱动的企业学习软件服务商,经过六年多的发展,目前企业客户遍布全球多个国家,有超过万用户,华为、保时捷、松下、宝洁、旭辉集团、诺华制药、诺和诺德等多家知名海内外企业都在使用UMU进行内部培训,客户分布于医药、零售、制造、金融等各个行业。

UMU不做定制化的需求,但它做到了超过%的金额续费率,很多客户是企业对企业口碑推荐来的,超过60%的收入来自于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世界强企业中有超过家在使用UMU。

在UMU的发展路径中,你可以看到中国ToB企业如何出海,如何以效果为导向做到高复购,如何获取大客户的信赖等等,对于今天中国ToB企业思索如何破局,一定是有启发意义的,因此我把UMU的打法总结为以下三条ToB新路径:

1、拒绝定制化,聚焦行业,提取共性需求,把标准化产品做到极致;

2、效果导向,用Google“效果广告”的思路做企业培训;

3、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的市场和客户,用产品来驱动增长和续费。

接下来我将一一解释UMU的破局思路和具体打法。

“我拒绝了一个千万大单”

中国ToB软件企业,往往会陷入到一个怪圈:有单子,有营业额,但没利润。

过去行业的通行做法是:产品只要有个大致的样子,就赶紧跟进销售,搞所谓“铁军”开始跑市场,它是一个“销售驱动”的模式。

小型企业的付费能力有限,而大企业大客户往往它的需求是复杂的,个性化的,需要定制的。

定制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定制意味着非标准,企业各层级不同角色、职能的人员,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有不同的需求。可以说,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它的成本不可控。

但这个时候,初创公司往往很难拒绝一个大客户的大单子,价格乍一看是挺大的,比如说我给你万,0万,你帮我定制做一套程序。你的思路往往是做大客户的项目可以积累行业口碑,还可以培养团队能力,积累资源,先做了再说。

于是你接了这个单子,但初创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全公司几十个工程师倾巢而出,一个项目一做大半年,实际的开发复杂度和周期往往比预计的要高很多,团队加班加点,也很疲惫。

而且定制的功能不能产品化,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对于多数定制毫无成长与动机、开发成本远高于签单费用。年底一算账,根本赚不到钱,甚至可能亏损。

这就是中国ToB互联网企业过去所面临的困境:不做定制化,企业不买单,做定制化,费时费力最后还赚不到钱。

从数据来看,美国ToB软件公司提供标准化产品的收入占比超过80%,而中国公司由于定制软件服务占大头,利润与美国同类型公司相比要低得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UMU创始人李东朔开始思考,既然定制化这条路走不通,如何才能为在不做定制的前提下为企业培训提供更大的价值?

在长期深入的思考下,他对行业有了更深入的洞察,过去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人力成本迅速增加,迫使企业考虑使用软件和系统来提高人员效率,创造利润,节省成本。

据德勤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5年到年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年涨了15倍。

人才培养对于企业至关重要,但培训的成本越来越高,那什么样的企业需要花费巨大的培训成本呢?

李东朔总结了这些企业一般都具备两个特点:“双新”和“双高”。“双新”的意思是新产品多、新员工多,“双高”意为客单价高、员工流动率高。

比如手机行业、汽车行业,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电动汽车新品上市后,销售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自家品牌的产品特色,还要学习和过往燃油车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性能参数,以及了解竞品的车型知识。

在酒店行业,有酒店集团每两年所有人几乎换一遍。又比如常见的服务业,员工的流动率超过40%。某连锁酒店CEO提到,他们集团每2年所有人就几乎换了一遍。

以前的企业培训对与企业主和企业管理者是一种尴尬的存在。首先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培训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面临成本高、效果差的现实。

这里所说的成本根本不只是培训本身的培训师、场地、餐食、组织等费用,更多的则是员工培训时间所承受的工资成本。且员工入职分散,分批培训下来,成本居高不下。

在成本高之外,更核心的问题,是企业没有辨别「培训经历」与「培训效果」。很多企业培训,仅仅是让员工有了「培训经历」,即员工“参与了”培训。

但回归本质思考,“参与了培训”等于“学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传统的线下培训模式是一个“重经历、轻效果”的模式,很多企业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