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传出国家收紧教育行业准入门槛的风声,再到教育部成立校外培训监管司并对包括高途课堂、猿辅导、作业帮等线上辅导机构开出顶格罚款后,整个线上教育机构从疫情以来红利期的疯狂渐渐冷却,逐渐传出裁员风波。
“0.01元抢20节全科辅导课”、“9.9元抢24节名师直播课”、“0元抢免费公益课”,其实经常刷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APP的人对这些线上教育机构投放在信息流渠道的广告其实并不陌生。不论是哪家机构,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焦虑的话题、精致的讲师、万能的课程。最终目的就是引导你购买他们所推送的低价课(业内低价课指的是用户购买低于元的课程)。而当你第一次购买之后,一张严密的大网就已经将你套住,一步一步的引诱你进入早已准备好的套路中。本文写作前,我刚刚在线上某知名教辅机构工作一个月,接下来将会用十分钟的时间带你明白线上教育机构的万千套路。
全文共字干货,阅读需要14分钟。
标准化动作下的“辅导老师”
当家长在信息流渠道购买了0-9元的低价课程后,家长的手机号等基本信息就会进入线上教育机构的数据库,分配后进入“辅导老师”的小组。而这位自称负责孩子之后课程学习的“辅导老师”,就是套路的主要执行人。
按照现在线上教育机构大多数的宣传口吻,其辅导老师大多毕业于/院校,但作为执行低价课转化套路家长的辅导老师,其销售色彩更为浓厚。在笔者所进入的销售组内,自称老师的销售真正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不到1%(包括笔者本人也并不具有教师资格证)。而本科毕业的情况其实更低,例如某线上辅导机构在暑期招收的兼职,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即可,这些兼职学生大部分就是从事销售色彩的“辅导老师”。他们有着SOP(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标准化动作流程),包括说什么话、聊什么内容可以给家长制造焦虑都已经提前预设好了,未来十几天的一个长周期内就是为了让家长购买最后千元的正价课。为了方便区分以下这类销售型辅导老师,统称为销售老师。
当家长购买课程进入这些辅导老师的小组后就会开始标准化动作的第一个流程——“首联”。“家长您好,我是某某辅导机构的辅导老师某某某,您之前给孩子购买了一个多少元的课程……”这是大多数线上教育机构在家长购买课程之后用云呼叫联系家长时的标准话术,不同机构的话术有所不同,但最后的核心一定是要求家长添加辅导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