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违规收取大额学费,退费“难于上青天”
教师资质难审查
1对1课件也非“量身定制”
高成本获客,1对1规模不经济模型或为“原罪”
政策频出,仍有机构“钻空子”
后来者难成砌墙的砖头?
导语
昨日,一则显示“学霸1对1拖欠员工万工资,拖欠学费达千万以上”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学霸1对1前身为成立于年的学霸来了,主打K12在线1对1,年正式更名,创始人为曲斐煊,是一名95后。
天眼查显示,9月22日学霸1对1还在招聘中,目前,客服电话已处于占线状态,无法呼叫,公司网站也因服务器磁盘欠费,无法显示。
消息爆出来后,鲸媒体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曲斐煊,截至发稿前暂未得到回复。
据了解,曲斐煊曾于9月28日向员工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跑路,并称“已经与乂学教育谈好‘收购’事项”。
但鲸媒体向乂学教育核实时,其创始人栗浩洋则表示,乂学教育与学霸1对1没有任何收购或者股权上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合作。“乂学教育对学生和家长只是提供人道主义上的援助,这个援助首先全部免费提供,其次接受援助完全不影响家长对原来预交学费的追讨权利。”
在线教育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一些曾被忽视的乱象也渐渐浮出水面,其中K12在线1对1这个赛道因为发展相对较早、用户规模大及其需求的刚性,也“沾染”上“双刃”的风霜。
一方面,由于“K12的现金流较好”,导致资本扎堆似的集聚,前景似乎一片大好;另一方面,由于1对1的规模不经济模型,高获客成本致使公司销售成本过高,师资教研空间被压缩,出现了教师非专业化、退费难、教案千篇一律等现象,学霸1对1就是其中一例。
那么,K12在线1对1赛道乱象丛生究竟为哪般?已经进入下半场的K12在线教育,是否还会有后来者居上发生?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识破在线教育机构的“真面目”?
违规收取大额学费,退费难“难于上青天”
普遍来看,培训机构一直采取的收费模式为预付款制,即先付款再享受服务,一般而言,付费周期在三个月以上,至少是一个学期,甚至可能半年或一年,个别机构可以达到两年、三年。
而今年8月出台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规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有专家表示这是国家出于对“一些不正规的公司容易爆发卷款潜逃的风险”的考虑,事实证明,这点担忧很有道理。
据家长群统计,目前,学霸1对1的学费欠款已达万以上。有家长告诉鲸媒体,她在学霸1对1花费元购买的个课时还没有用完,“结果现在学霸(1对1)不见踪影”。
此外,由于K12学科辅导为刚性需求,不少家长在觉得课程质量不错的情况下舍得花钱“预购课程”。
某公司创始人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少家长更愿意一次性买下一年的课包,“教育成本本身就一直在提高,家长都担心涨价的问题,有的家长很满意我们的课程,虽然我们有些年级的课程还没上架,但家长已经预付了半年的钱”。
一直以来,不少机构以营销制胜,比如开展买课送课的促销活动,吸引不少家长买单。签大单、长单也成为机构内部销售人员(助教)的考核标准。
在某主打“1对1”在线平台上课的丁香老师透露,销售人员(助教)在朋友圈炫耀业绩的时候多以3、4万元居多,“根据年级的不同,课时费有所区别,但大致是都在1小时多到多元之间,至少40课时起报名,甚至有包含多课时的课时包”。
销售人员(助教)为了业绩,常常会找各种理由,尽量让家长买下更长的课时,“他们会告诉家长买得多能打折,如果以后不想上了,也可以申请退费”。
但从学霸1对1当前的退费情况来看,“退费之难,难于上青天”。
从当前一些家长的反应来看,对家长合理的退费诉求,机构一贯采取的做法是“装糊涂”:先答应下来,然后不接电话,消息不回,一直拖着,“能要到一部分钱的家长已经相当厉害了,它们(机构)会以各种名目扣钱,比如你上了7个课时,但是会被记录12个,最惨的是你找不到机构负责人了”。
李女士在学霸1对1报了个课时,学费差不多5万块,她透露当时机构(学霸1对1)劝她办理分期付款:分18期,每月向第三方金融机构还多元。因为不满意上课效果,李女士在上了一段时间后要求退费,“当初说好了可以随时退费,15天到账,但我从7月份开始申请,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拿到钱,而且还上了征信黑名单”。
教师资质难审查
虽然很多机构对外宣称自己有名师团队,但实际上所谓的“名师”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
刘丽告诉鲸媒体,几年前她做“名师”的时候还不过是一个二流学校的大学生,“但我上课的时候需要跟学生宣称我是名校的老师,北大附小、人大附中随便挑一个”。因为上课的氛围轻松活泼,她受到不少学生的喜欢,也因此在学生的再三请求下,互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