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看不上我们,小老板没搞头。”——某培训公司“大师”
前段时间我去帮一个朋友所在的公司做线上矩阵的搭建指导时,认识了他们公司的老板。
这位老板姓刘,经营着一家以家具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公司。规模算不上大,但又不是那种初创型的小企业,只能算是一个发展期的公司。
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不小冲击,于是考虑结合线上来解决眼前的困局。而我朋友恰巧负责这家公司的营销板块,就找到我给他们做一些指导。
等工作做完之后,公司老板跟我闲聊了一会儿。我才得知,在此之前他其实还参加了某个企业管理培训公司的课程,还报了价值23万的“弟子班”。
我问有没有帮他渡过难关?刘老板苦笑着说:“我都准备去跟对方谈退费的事情了。”
我一下来了兴趣问:“这么高费用的‘弟子班’,到底学些什么?”
刘老板摇了摇头:“我被这个‘大师’给害苦了。”
套路一:“出书”
经营一家企业本身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更何况还有很多如疫情这样的不可控风险的存在。所以很多企业老板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一些管理课程,以此来提升自己管理企业的能力。
刘老板在参加这个“大师”的课程之前,并没有对类似的课程抱有任何希望。因为久经商场的他,深知“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
然而跟他联系的课程顾问(也就是销售)却给他寄来了一本“大师”写的书,号称“经管类书籍畅销榜前十”。
本身也喜欢看点书的刘老板心想反正不要钱,寄过来就随便看看吧,然后这一看就来了兴趣。
在闲聊之时,刘老板把这位“大师”的书递给我看。封面就是那位“大师”衣冠楚楚的形象照,我随手翻阅了一下目录,无非就是一些类似“十大绝招”、“五大价值”之类的忽悠之词。
“这样没什么突出的内容啊?”我奇怪为何这本书会让刘老板心动。
“看扉页内容。”刘老板提醒。
我这才仔细看了下第一页的内容,原来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书的扉页上写着这个“大师”背后有很多资本的资源。
介绍的内容大致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参加我的课程,我可以找投资人来帮你的公司上市。
还列举多很多知名上市企业的案例,说都是听了他的课才找到了投资人成功上市的。
“上市”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老板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很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想过自己的公司要不要上市的问题。
再加上经营困难,一方面是公司急需转型,另一方面企业也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这本书让刘老板有了一些兴趣。
套路二:“免费体验课”
本身刘老板还只是有点兴趣,但因为公司事情比较多也没太放在心上。而没过几天,那个给他寄书的销售再次联系上了刘老板,说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其实都遇到了困难,于是“大师”专门开了一场义讲的免费体验课,邀请刘老板去参加。
这个“义讲”的课程有两个吸引刘老板去参加的点:一是不花钱;二是据销售所说此次参加“义讲”的企业,都是跟刘老板一样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主。
一方面想着免费的课程,去听一听也没太大所谓;另一方面是想着有那么多“同病相怜”的老板,互相可以取取经。
于是刘老板带着两个高管报名参加了这个打着“公益”噱头的免费体验课。
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这种打着“免费体验”的课程,自然不可能真正“免费”。
而那位“大师”想必也是精心准备过的,邀请的这些来参加体验课的老板,大多都是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主,课程的内容也都是针对疫情期间该如何“逆袭”的理论。
刘老板回忆那场体验课的场景时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场景: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舞台上的“大师”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一边“炫”着自己在疫情期间的业绩不降反增,让台下的老板们都羡慕不已;一边又感同身受地诉说着当老板的苦,让这些老板差点掉下心酸的泪水。
华丽的会场、出色的演讲,再加上台下很多“老板们”的呐喊、欢呼、眼泪,让很多参加课程的老板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银行卡刷了一个价值23万,而现场交钱只需要10万的“弟子班”。
“那个氛围简直不要太好。”刘老板回忆说,“当你身在其中,你要是不刷卡自己都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你说他是骗人的吧?其实说得也有道理。你要说有用吧?又全都是理论。”刘老板分析道,“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报了‘弟子班’之后,他会亲自带团队来帮公司做落地执行。”
套路三:“托”
人都会有一种“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就很容易陷入骗局或失败。
就好比当一群互不干涉的人聚在一起,突然有一个人抬头望天时,大家都会在好奇心地驱使下盲目抬头。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羊群效应”。
在参加免费体验课的时候,刘老板首先已经被暗示过来参加此次体验课的都是跟他一样的企业主,于是他潜意识里默认这些老板都是“同类”。
然后在现场氛围的带动下,刘老板就像羊群中其中的一只羊一样跟着“盲从”刷了卡。
但这其中还有另一种“面子”因素的存在,因为都是“同类”,再加上大家都受到疫情的影响而经营困难,凭什么他们能刷的起10万而自己刷不起?
但实际上,当刘老板冷静下来之后才后悔:“这些刷卡的人里面,至少有一半是托。”
因为本身自己也是做企业的,所以对于“羊群效应”的应用可谓是轻车驾熟了。这种市场行为他本身自己也经常会运用。
可偏偏在这种氛围之下,自己却“着了道”。所以,“人性”这种东西,始终还是容易被人利用的。
无独有偶,包括我所了解的那些“大师”的线上培训直播间里,也都是各种“托”。带头打赏的、吹捧大师的、咨询课程的、大呼有用的,都是公司的员工。
“你能不能帮我找点儿托到现场来交钱?”我曾经就亲自接到过做少儿培训公司的朋友的这种请求。
套路四:“帮你算账”
按照这位“大师”的说法,之所以把价值23万的“弟子班”现场降价到10万,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慈善”之心。
“助力企业发展,富强我的祖国”是他口中的人生理念,也是他创办这家管理培训公司的使命价值。
而后借着这个“慈善之举”,“大师”又通过一个捐赠贫困儿童的视频大肆宣传自己“某某慈善基金创始人”的身份。
无疑,这就是在为他“降价到10万”的举动做信任背书。
打完感情牌之后,他又帮在场的企业主算了一笔“账”。
“我的‘弟子班’是终身的,会带领不低于三位导师入企辅导一年的时间。这就等同于你花了10万的工资,请了四个高管来帮你做一年的企业辅导。”“我来帮大家算一算,你一个高管要开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最少也要8千吧?4个多少钱一月?是不是3.2万?一年多少钱?38万多是不是?”
这笔账看似没有太大问题,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刘老板事后冷静下来时才想清楚其中的问题所在。
“我请的高管只会为我一家企业负责,关键是他们每天都在公司上班。而这个大师一个月只来一次,那些所谓的导师也都是打酱油的。”刘老板说。
事实上,不只是这一个“大师”会用这个套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被他人用类似“算账”的方式忽悠。
比如“一天只需一块钱”、“一节课不到5块钱”、“少喝一瓶酒就可以得到”等皆是如此。
结语感悟
近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很多类似的“大师”栽了的消息,无不再次感慨现在这个社会是真的复杂。
我们不仅要让自己活得更好,还要提防那些一个又一个、一环扣一环的套路。而在这种“连环套”的忽悠之下,好多人都是防不胜防。
包括我亲自参加过的,身边朋友经历过的,以及还有一些从事着这类工作的情况来看,以上4种套路可谓是最常见也似乎很有效的忽悠手法。
尤其是“出书”这个套路,好像现在的“大师”不出几本书都不好意思上台忽悠了一样。
此前看到过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调侃段子:“一教外语二教财商;三教营养四教化妆;五教国学六教气场;啥也不会还可以教情商。”
做人也好,经营企业也好,始终你还是要记得一个道理:
做事就和做俯卧撑一样,在你的能力之外,任何外部的激励都无法让你做更多数量的俯卧撑。
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END—
本期话题:你有参加过这类成功学大师的培训吗?
欢迎留言讨论、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