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果天使触网记

「本文来源:兵团日报」

编者按

在新的消费环境冲击下,以人为中心、以社交关系为媒介形成的新型电商形态——社交电商,逐渐深入田间地头。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流量成为新农资。当农产品销售搭上社交电商快车,增加了新的销售渠道,滞销问题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发展有了新的活水注入,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种植户脸庞上。

适逢中国农民丰收节,让我们走进连队、走进田间,看社交电商给一个个连队带来怎样的变化?面临“数字鸿沟”的中老年种植户如何“接得住”社交电商这项新技能?“线上”连到“田间”,会让种植户的小生活、乡村振兴的大局面发生怎样的变革?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齐龙通讯员罗全王瑞文文/图

困境

智能机换下“老人机”,花元买下全年网课学习种植技巧,团场举办电商课堂每堂不落,学拍摄、剪视频、上传抖音APP……

没承想,不少网友眼中神秘的“圣女果天使”,不是“80后”“90后”,竟是一位50多岁的农村大姐。

马巧珍也没想到,“临老临老,还赶了回时髦。”

陌上芊芊,鸟鸣清脆。天山脚下的十二师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充满别样生机。马巧珍正拿着手机在自家圣女果大棚中鼓捣着,一会探出头用手机环顾四周,一会又扎进圣女果堆里一顿猛拍,嘴上还不停碎碎念着:“大家看我们家使用农家肥种植的圣女果,颜色多漂亮!这时候的圣女果,酸酸甜甜,口感最好……”

丈夫赵建余看着妻子忙活的样子已经见怪不怪了。不爱说话只管干活的他知道,媳妇这是在学习电商培训课上老师讲的“远景”“特写”等拍摄技巧,“她高兴就成。”赵建余说。

马巧珍高中文化,曾教过几年书,不过时代变化太快,潮流跟得着实吃力。说起过去,自打年辞职到三坪农场种地开始,她不是围着灶台转,就是拾掇几亩地,几十年如一日。但一部手机,让她的人生轨迹起了大波澜。

操心种地,更操心有没有涨粉。“现在啊,流量也是农资!”马巧珍的手机上,快手、抖音等软件一应俱全。去年抗击疫情期间,她网上销售实现了零的突破,挣了好几百元。“单靠一个手机,人没见着,东西就卖了,这搁以前哪敢想!”马巧珍说,“连队里,和我一般年纪的人不少,年轻人哪能在地里待得住?”

对于大多数团场职工群众来说,守着几亩薄地,收成好时挣个万把块不成问题。但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向农业领域渗透,中老年职工群众面临“数字鸿沟”的问题暴露无遗。逾越鸿沟的马巧珍时常调侃自己是“以不变应万变”。但是,那些没有像马巧珍一样掌握新信息传播技术的“留守种植户”们,会被时代抛弃吗?

启示

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致富的秘诀都“埋”在地里。如何开掘地里的财富,让职工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当地政府面临的难题。

三坪农场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凭借优质农副产品,早些年荣获乌鲁木齐市“重要副食品生产基地”的美誉。但是,始终凭借农业“一条腿”走路,近些年职工增收缓慢,团场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连队也逐渐成了“老人村”。

近几年,在十二师党委的总体规划下,三坪农场以连队整合为突破口,规划建设大型社区,吸引职工群众主动融入城镇化建设,并依托城镇化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着力改变团场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种植户来说,三坪农场土地肥沃,西红柿栽培历史悠久,“三坪牌”西红柿色泽红艳、沙甜多汁,享有“金珠不换三坪红”的美誉,名动全疆。不过,种植户并没有从三坪西红柿上掘到金,反倒是菜贩子赚得盆满钵满。“商贩在地头10多元就把西红柿收走了,转手贴上标签20多元就卖了。”一次“进城”溜达时,马巧珍撞破了商贩的西红柿销售秘密,她思量着,“种植户咋样才能挣上大头?”

电商直播给马巧珍一些启示。眼看周围的年轻人天天埋头看手机直播,马巧珍心想,“在手机里唱个歌跳个舞,就赚到钱了?那我卖西红柿呢?”

年,兵团在十二师昌平矿业举办了免费的“团场职工电商培育工程”示范培训班,鼓励和支持种植户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创业致富渠道、服务兵团深化改革和团场现代化建设。

“电商是新玩意,咱老胳膊老腿的,能成吗?”马巧珍想去接触接触,但又怕自己学不会“瞎折腾”,跑去动员其他种植户,他们又都犹犹豫豫的。

培训班正式开班,三坪农场20多名种植户参加培训,马巧珍就是其中之一。“人少总比没有好,好歹有几个知根知底的乡亲做伴。”看着班级里大半都是青春活力洋溢的年轻人,马巧珍心里直打鼓,回头瞅见了几个和自己一样啥也不会的老伙计,心稍安了。

爬坡

培训课上,老师要求下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