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短视频培训信息鱼龙混杂
过度宣传、承诺不兑现
交费容易退费难等问题频现
近日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发出消费提示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短视频培训学习短视频制作、运营、涨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技能,提高收入水平。
一是商家收取学费后,持续要求消费者缴纳流量推广费等费用;
二是商家诱导资金紧张的消费者通过借贷、分期、信用卡等方式支付培训费用;
三是商家通过“只招10人”等话术虚构课程稀缺性,引导消费者冲动购课;
四是商家向老人等特殊群体推销课程,在其对课程尚无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诱导其购买课程。
教学质量差
有关教学质量差投诉件,占比12.05%。
教学质量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在师资质量方面,宣传金牌讲师亲自授课未实现,授课老师经验、专业能力不足;
二是在课程质量方面,课程内容与购买前介绍不一致,课程质量堪忧;
三是在教学支持方面,课程多为录播视频,售后无人为学员答疑解惑和持续辅导。
主体资质混杂
有关主体资质问题投诉99件,占比11.81%。
一方面,存在部分培训机构冒用他人公司名义,以及因同一直播间销售多家机构课程,部分机构被处罚后即注册新公司、开通新账号,致使消费者无法投诉准确主体的情况;
另一方面,消费者投诉商家超经营许可范围,无培训资质办学。消费者集中投诉某传媒公司,经深圳市消委会向该公司核实,该公司表示其从未开展相关培训,与消费者签订协议的公章系伪造。
提醒
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注册、诚信经营的培训机构,报名交费前应核实经营者主体信息,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用公示平台核查其经营状况和许可经营范围、实际控制人征信情况,尽可能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经营年限较长的机构。
现实中,短视频变现并非易事,消费者需提升自身认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谨慎辨别商家“3-5天见收益”“15天回本”“月收入保底一万元”等收益承诺。对商家作出的培训内容、师资质量、收费标准、退费条件等方面的利好承诺,建议通过书面合同予以确认,勿轻信商家口头宣传。
另外,要警惕诱导消费陷阱,对于商家通过虚构课程稀缺性的营销话术,消费者需仔细甄别,结合自身需要决定是否接受该服务,避免冲动消费。建议经济能力有限的消费者谨慎选择分期、贷款、信用卡等方式支付培训费用,量入为出,选择与自己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