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讲师如何设计培训课程内容

补骨脂针剂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66120.html

课程内容是所有培训课程的核心,但很多时候,培训讲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容易出现内容堆砌,泛泛而谈等问题。

如何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能够真正的戳中学员痛点呢?这些关键问题,你必须重视起来!

课程内容取决于课程目标和课程的结构安排,即从学习者的培训需求中确定学习重点,再从结构的整体以及课程的实用性等方面来整合。其目的,一方面是在课堂中让学习者系统性学习,二是让课程联系实际,内容取材更丰富。

课程内容整合的误区

很多课程在课程设计前似乎“内容”非常明确,比如需要学习者学习公司的规章制度、产品的知识、某项操作技能等。于是讲师把这些内容都堆砌到课件中,似乎整合内容很容易。结果,课堂的授课也是照本宣科。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组织者认为是讲师的授课技巧有问题,殊不知课程的授课思路和内容的组织已奠定了课程的基调,让“授课技巧”难以发挥作用。

任何知识与跟应用分不开,都是在为工作应用服务。再好的知识如果不能有效地联系学习者的工作应用,就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比如让学习者学习某些规章制度,与其“一条条地读给学习者听”,不如列举案例让学习者讨论,最后总结出这些条规规。又比如让销售人员学习产品知识,讲师不仅讲产品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涉及“基本知识”之外的内容——了解这些“知识”对销售工作的影响是什么,哪些事的发生与不了解这个知识有关,甚至要考虑课程结束后学习者有哪些改变。

综上所述,我们在整合内容时应充分思考以下问题:

讲给谁听?

为什么需要讲这个课程?

课程中应包括哪些内容或不应包括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与学习者哪个工作应用场景有直接关系?

培训结束后,学习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显然,在课题分析时我们就已经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判断,解决这些问题要先从课程结构入手,把相关应用设计到课程内容中,再来整合相应的内容。

也就是说,考虑课程的内容不光应站在“知识”的角度,还应从学习者学习的“结果”出发,考虑学习者如何才能改变态度和掌握技能。如果缺乏对学习者工作的了解,想全面收集以上问题的信息是很困难的。

课程内容的类别

课程的结构框架方便我们寻找内容,从课程结构框架的第四层中我们可以获得知识点的方向和名称。

从课程教学结构的名称中,我们能分析出这个知识点的实质和具体的内容。比如说,“聆听的技巧”应包括具体技巧和实际操作的内容,而完善这些具体内容就需要我们查阅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了。

网络、相关书籍、公司文件和操作手册、实践工作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我们要想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完善教学内容,必须从内容的“特性”上加以区分。

内容的“特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通用规律”,一种是“实践经验”。

内容特性的分类

通用规律指的是通常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具有必然、本质、稳定的特点。这些内容在工作中反复出现,对日常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包含概念、原理、模型、部分操作步骤和方法,也包括公司的标准、规范等。

实践经验是指实践产生的某种经历的概括与总结。经验不是“真理”,它具有隐蔽性、个性化的特点,但对经验加以深化可以上升到理论,即经验的深化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践经验包括原则、要素、某些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等。

按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划分,课程内容的类别也可分“知识内容”“态度类内容”“技能类内容”。

其中,“知识类内容”大多为“通用规律”,“技能类内容”大多为“实践经验”,而“态度类内容”介于两者之间,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获得内容的具体途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