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体系简介

如果说前几年政府项目申报最火的话题是什么?那基本所有的企业都会回答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这个项目是政府鼓励,投入少,收益高,风险低,还是好大的一个对外展示企业的“金字招牌”。但是突然间,政策收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了,审核把关一年严过一年,申报通过率更是联创新低,到了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通过率仅为27%,甚至连各地科技主导部门也不再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高新技术培育工作也不再有统一的奖补工作,地方科技部门开始更多地从“质量”把关,优选本地“优质”地确实存在“创新”活动的企业来进行精准扶持了。那么新申报企业焦虑了,我该怎么办,怎么证实我的“创新”能力?已申报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更焦虑了,我已经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政策优惠了,要是复审不通过,这些政策没有了,对企业发展更是不利啊,我该怎么办?所有的企业都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可以真正帮助到企业可以量化自己的“创新”活动,用公正表达的方式对外界展示企业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辅助手段呢?

同时从科技申报的这一窗口在放大到全社会,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认真思考,寻求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技术要生产力,大到跨国公司,小到民营企业,都在政府“质量强国”、“智转数改”等宏观战略的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创新”之路。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创新的内容实际包括了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经营创新和结构创新等内容。但是如何创新,怎么创新,素来就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标准化的规范文件。

江苏微标标准认证有限公司瞄准这一热点课题,积极探索,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成功在全国首家且是唯一开发了《创新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并获得了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认可。通过企业自愿实施《创新管理体系》并获得相关第三方证书,企业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向包括科技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展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和程度,使得企业在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最核心要素“创新”部分获得专家以及主管部门的首肯,保证企业在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从而保证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或者抽查以及其他政府项目的支持。

下面就请大家伴随我们一起走进《创新管理体系》,带你一起解密《创新管理体系》

为什么要实施创新

创新的内容实际包括了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经营创新和结构创新。我们实施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各层级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什么是《创新管理体系》

为了响应企业对提升创新管理水平、控制创新风险的需求,年11月,欧盟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创新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EN/TC),致力于创新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从年开始到年陆续发布七个有关创新管理的欧盟标准,分别是:CEN/TS-1《创新管理体系》、CEN/TS-2《战略情报管理》、CEN/TS-3《创新思维》、CEN/TS-4《知识产权管理》、CEN/TS-5《合作管理》、CEN/TS-6《创造力管理》和CEN/TS-7《创新管理评价》。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将CEN/TS系列标准转化为本国的国家标准,并在各自国内开展了创新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创新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负责制定创新管理的国际标准。目前ISO/TC已发布3项国际标准,分别是年2月发布的ISO《创新管理-创新伙伴关系的工具和方法-指南》和ISO/TR《创新管理评价-指南》,以及年7月发布的ISO《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体系:指南》。重点说一下《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体系:指南》,它将为组织实际创新的管理体系的发展、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提供指南。

如ISO:中所述:“如果将所有必要的活动以及其他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元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管理,则组织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实际上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任何组织确定与有关的愿景,战略和目标,它还可以设置支持和流程,以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的结果。

ISO:可以帮助任何组织(无论类型,部门或规模如何)建立,实施,维护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它解决了与管理系统相关的指导领域,包括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定系统范围角色,计划,运营,改进,管理风险以及过程和目标。

除了希望有效管理活动的组织之外,ISO:还适用于对组织的能力有信心的客户和其他有关方,以及希望通过对构成要素的共识来改善沟通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制定者和培训提供者也可以在管理中使用它。

其内容涵盖了创新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设想的雏形,到最终成型的产品。为组织将创新管理与自身业务整合给出了指引,适用该标准,将会促进组织创新活动的有效管理,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有效支持。

实施《创新管理体系》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1、为企业提升创新管理水平、控制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最佳实践方案;

2、向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及所有相关方展示企业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品牌升值,市场拓展。

3、申请第三方按照ISO对其进行创新管理体系符合性评价并获得符合性评价报告,企业可以对外展示和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创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政府项目中或公开招标项目中获得认可,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智转数改”等项目;

4、风险投资公司更可以将ISO作为评价选择风险投资对象和项目重要的参考依据,拥有创新管理体系证书是企业获得投融资的一个重大加分项。

《创新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价值的实现;

2、着眼于未来的领导人;

3、战略导向;

4、文化;

5、开发、开拓和利用洞察力;

6、管理不确定性;

7、适应性;

8、系统方法。

《创新管理体系》的章节要点:

第4章组织环境

组织需要将创新管理体系与组织自身的经营战略、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联,有效地识别组织运行中的风险,并制定计划来规避这些风险。运用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模型”进行分析有助于组织识别自身创新管理中的风险,并将其转化为实现创新效果的机遇。此外,本章还指导组织建立支持创新的文化、开展内部和外部协作等,从而使组织从创新管理中获得真正益处。

第5章领导作用

如果创新对于组织是新生事物,则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由变革推动者组成的核心团队来加以应对。因此,第5章要求组织的领导者有责任确定组织的创新愿景、创新战略、创新方针、组织角色及其职责和权限。

第6章策划

“策划”是构建创新和启动创新组合的出发点。根据“第4章组织环境”组织所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策划”的输出结果是创新实施计划,包括:组织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创新目标及其实现、组织架构、创新组合。

第7章支持

创新过程的定义之一是将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因此,组织顺利进行创新所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资源(含人员、时间、知识、财务、基础设施等)、能力、意识、沟通、文件化信息、工具和方法、战略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其中,战略情报为组织建立知识库提供了信息,而基础设施(如信息系统)则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创新过程所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将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需要得到专门保护(第7.4.3条款)。

第8章运行

为把握创新机遇,组织要策划、实施和控制创新倡议(方案)、创新过程以及所需的支持。其中,创新的实现过程是创新管理体系的核心。

在综合考虑相关信息后,创新倡议(方案)(第8.2条款)可以通过一个创新路径或多个创新路径的组合来实施。随后,第8.3条款为组织提供了创新过程模型,包含创建概念、识别机会、验证概念、开发解决方案以及交付解决方案等要素。此模型与PDCA模型相似,也是一个连续循环的动态过程。

创新过程是从“识别机会”(第8.3.2条款)开始的。组织应充分收集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创新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例如,组织应当与顾客进行沟通,以分

析创新将会面临哪些困难、时间会分配在何处、哪些要求还不清楚或很难满足。另外,组织还应当进行与标杆的过程或产品进行对比,以便了解其他组织在该领域的相关工作进展。

“创建概念”(第8.3.3条款)指导组织如何运用相关技术,来确定解决方案。爱因斯坦说过,“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在产生这种问题的同样观念和意识水平上得到解决”。因此,组织要打破原有思维的束缚,

运用创造性思维找出全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开发一个全新的产品或过程。

“验证概念”(第8.3.4条款)用来发现首选解决方案中所存在的缺陷。在该阶段,组织要尽可能找到多的替代方案,对其时间、成本和风险进行分析,确定每个方案是否容易复制、是否具有高风险、是否具有高成本或实施是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等,以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组织还需要检查任何知识产权的侵权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对组织自身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开发解决方案”(第8.3.5条款)主要是通过模型来对新服务和新产品进行确认。组织要巩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并规避风险。如果已经为一个特定的顾客开发了新的产品,那么与顾客所进行的试验和测试将会发现问题,以便将这些问题消除掉。同时,组织可以选择对于自身所创造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交付解决方案”(第8.3.6条款)是组织将易于交付和易于使用的解决方案交到顾客手中。检验方案效果的关键指标包括采用率、用户满意度和供方绩效等。如果组织能够提前让市场营销和销售人员参与到开发阶段,将有利于其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快地实现成功交付。

第9章绩效评价

一般而言,组织需要在创新过程的输入或创造性活动结束时,利用组织事先确定的绩效指标评价人员参与速度和程度,并对输出结果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要确定可用的绩效指标,包括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10章改进

组织要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确定改进机会,并对创新管理体系实施必要的措施或变更。在发现相关问题和差距时,组织应当迅速对其加以处理。这也是ISO管理体系系统思维的优势所在。

讲到这里,您是否对《创新管理体系》有所了解了呢?那么如果你还在犹豫如何完善企业自身的创新服务能力,犹豫向你的客户展示你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向政府或者其他相关方展示企业创新制度及规范化,不妨考虑引入《创新管理体系》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