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张雪峰的口碑似乎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
崇拜张雪峰的,认为张雪峰风趣幽默。
但一些网友却认为:张雪峰在贩卖焦虑。
有很多人都在说:张雪峰为了赚钱连脸都不要了。
如此的贩卖,这焦虑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考研的时候报名张雪峰的培训班。
然后张雪峰以此获得利润吗?
但如果只是如此的话,或许太过于简单了。
因为把张雪峰当做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来看,这些年来口碑、IP、人设方方面面都没有崩塌,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说的再直白一些,张雪峰说的话如果没有任何道理,不可能会受到如此多的大学生的青睐。
我的另外一位好朋友是高校的研究生。
他曾经跟我说过一些话,我把他说的话总结起来。
一起来看看张雪峰这个人究竟如何?
第1点,研究生的确是逆天改命的机会最近一段时间,涉及到研究生复试,其实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也都随之而来。
就比如苏州科技大学在复试的过程当中玩起了花活。
凌晨4点多的时候给学生们发送消息。
要求他们在半个小时以内点击确认,否则的话视为弃权。
甚至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只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要求学生们确认是否去该校读研,否则的话,视为放弃。
各种各样的花招,走了一圈,让研究生复试的学生们苦不堪言。
但仍然不可否认,当下阶段研究生的确是逆天改命的机会。
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雪峰和马丁的一次会谈。
当时在这个讲座PK的时候,马丁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你一直在说读研究生,搞得大家都很焦虑。研究生真的那么重要吗?
你看我这个企业现在运行的好好的。
我告诉你,我这个企业里没有一个学生是的学生,也没有一个是的学生。
当时话都谈到这种程度了。
张雪峰张嘴似乎要说些什么,但他稍微冷静了一下。
剑走偏锋,说出了另外一个观点:所以你这个企业不是世界强。
在演讲的过程中,张雪峰讲了很多的人性现实。
这些现实即便到现在我都得承认。
很多人都在说读书无用论,考个高校,结果出来还是送外卖。
但我只能说这是概率问题。
我认识的很多高校、高校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面试无一例外全都是世界强的企业。
甚至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国企,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烟草等这些单位来面试。
而那些非、非的普通高校甚至学校面试的岗位乱七八糟,甚至还有一些前台工作人员或者服务员再或者销售而面试最多的岗位,除了销售之外没有其他岗位了。
以我为例,我虽然不是、高校的学生,但我们学校是在本省能够排名第一的高校,面试的时候月工资最高能给我开到12,,最低能开到3,而那些专科院校的学生面试的时候,最高工资也很难开到0块钱。
我们总是在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知识会改变命运?
很简单,一个概率比,因为站在那些大型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如果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没有任何效率,那么这件事宁肯不做。
那效率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举一个简单案例,比如、高校人才占比30%,普通专科院校人才占比1%,那大家觉得、高校的这些学生接触到的好岗位多还是专科院校接触到的好岗位多呢?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总有一些人在读高中的时候不努力,高中毕业之后随便找了个学校,等到大学的时候自己突然逆袭了,要崛起了,可是大学的周边环境也就是如此。
这个时候,如果他再努力一下考个研究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或许还有转机,但如果连研究生都不考的话,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一些人想要逆天改命,所以他们读研,所以他们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另外一些人他们任命随便找一份工作干活,任何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但有一件事是必须得谈的,那就是他们的种种选择,要有选择的机会。
诋毁张雪峰的人越多,往往就越意味着一些任命的人越多,这些人非但自己认命,也希望让别人认命。
第2点,如何看待张雪峰这个人?首先从商业化的角度出发,张雪峰这个人的确是一个纯粹的商业的人。
纯粹商业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一切言行举止都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这一点无可非议。
毕竟张雪峰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考研名校的讲师,从专业的角度,自己辛辛苦苦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赚更多钱,引导大家去考研,自己就能够获得更多利润。
而就目前来看,张雪峰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如果是恶意引导虚假宣传,我们当然可以批评张雪峰。
比如他为了赚钱脸都不要了,为了赚钱在愚弄百姓,为了赚钱在愚弄大学生,当然可以批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张雪峰并没有这样,他只是实事求是的给我们分析读研究生的好处,以及不读研究生可能会错失哪些机遇。
在之后,他把选择权交给了我们,换句话来说,张雪峰是给那些非、高校的普通学生指了另外一条路,考研这条路未必是最好的,但对于部分逆天改命的人来说却是最合适的。
启示录总有一些人越来越讨厌张雪峰,讨厌张雪峰的原因也无非就是贩卖焦虑而已。
但张雪峰贩卖的真是焦虑吗?
与其说是焦虑,倒不如说是一种真实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同行的诋毁,这一点也存在。
因为张雪峰就目前来看,在考研名校中属于扛把子的存在,在任何一个行业,枪打出头鸟,张雪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受到的